□吴金梅 曾 静
在中科炼化公用工程部动力站,热电实时数据平台上跳动的数字正在讲述着一个关于创新与突破的故事:该公司今年1~7月机组供电标煤耗率同比降低7.8克/千瓦时,小时均值发电量也从110兆瓦时跃升至160兆瓦时,年创效可达6727万元。这一系列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尹建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历时半年的技术创新与现场实践。
破局:直面困境寻出路
中科炼化动力站配备了4台450吨/时高温超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和3台100兆瓦双抽凝汽式汽轮机,肩负着为全厂装置提供稳定动力的重任。然而2019年机组投产后,实际运行情况却给团队出了难题。
“当时,我们面临着能耗指标和经济效益‘两头堵’的困境。”该公司公用工程部负责人蔡维中说,“供热负荷远低于设计值,导致机组能耗指标居高不下,供电标煤耗超过了标准限值。为了保能耗指标,我们不得不将发电量限制在110兆瓦时,这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
“动力站的能源消费量占炼化企业能耗的1/4,我们要抓住当前煤炭市场价格下行的机遇,在确保安全平稳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在保障蒸汽供应的同时,全力做大发电负荷增创效益。”今年初,中科炼化认真落实化工事业部热电专业现场服务意见,开展动力站优化攻关工作。
2月,以集团公司授牌命名的尹建明劳模创新工作室主动请缨、迅速行动,动员动力站各专业技术骨干通过技术创新破解难题。
通过切除1号除氧器,4台除氧器并列运行变为3台除氧器并列运行,并将除氧器运行压力从0.46兆帕提高至0.52兆帕,成功将蒸汽调节阀平均开度由25%增至47%,蒸汽流量下降了8.1吨/时。“这一优化调整,不仅节约了能耗,而且现场调节阀节流的噪声也降低了不少。”动力站操作人员袁东华说。这次优化降低供电标煤耗约0.8克/千瓦时,每月创造效益7.6万元。
攻坚:精准施策提质效
“动力站节能降耗的关键是提高蒸汽热力系统循环效率。”尹建明与工作室成员深入分析,梳理优化措施,将重点锁定在如何向优化要效益上。
5月的广东湛江东海岛已进入初夏,工作室的攻关热度也随之升高。12日至18日,攻关小组与专家团队形成合力,一场为期7天的汽轮机性能试验评价攻坚战打响了。
“那几天我们几乎住在了现场。”工作室成员马鹏博说,“我们对1号和3号汽轮机的高调门单阀、顺序阀、调门偏置工况等19种不同组合进行了全面测试,试图找到机组的最佳工况点。”
试验期间,为在同一天内完整记录两个工况变化的参数,工作室成员每天加班到深夜,试验结束后还意犹未尽地计算机组效率变化情况,光记录的数据就写满了两本笔记本,多达211组。
“测试结果令人振奋。各工况下热耗率最低值可达7141千焦/千瓦时,单机供电标煤耗为287克/千瓦时。”尹建明抑制不住兴奋:“这就像开车一样,我们摸索出了两台汽轮机最节能的工况点,也就是找到了车最省油的驾驶状态。只要在这个工况下运行,能耗一定会降下来,机组发电量也会提上去。”
基于这些宝贵数据,他们立即调整运行方案,全力维持汽轮机在最佳工况点运行。效果立竿见影,两台汽轮机平均发电量从110兆瓦时提升至160兆瓦时以上,每月增加效益约360万元。
深化:系统优化再发力
初尝甜头的尹建明与工作室成员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将目光投向庞大热力系统的优化。5月14日,高压加热器运行模式优化项目启动。
“当时A高压加热器的加热蒸汽调节阀开度只有60%,存在明显的节流损失。”负责该项目的工作室成员戴寿坤介绍,“我们将开度调整至100%,同时改变B高压加热器的汽源供应方式和调整高加出水温度,这些措施每小时能额外增加发电量约1500千瓦时。”
与此同时,工作室还开展蒸汽管网压力优化工作。通过与全厂各装置对接,将蒸汽母管压力从1.2兆帕成功降至1.08兆帕。这一调整每月可节省标准煤234吨,创效19万元。
6月20日,锅炉给水泵运行方式的优化工作随即铺开。“以前我们都是采用1台电动给水泵加2台透平给水泵的运行模式。”动力站区域班长邓乃天回忆道,“刚提出要改成2台电动加1台透平给水泵时,我们是有疑虑的,这样真的能节能降本?”实际运行后的数据让邓乃天心服口服,每小时增加净收益1866千瓦时,按电价0.5元/千瓦时计算,每月增效达67万元。
随着优化攻关工作展开,工作室在优化装置内部资源的同时,将注意力投向全厂低温余热。“现在全厂有上千吨低温热水需要靠循环水降温才可以回用,这部分热量不但被白白浪费,而且额外增加了循环水的电耗和补水。”工作室成员陈祥特提出,要想办法回收低温热水能量。
工作室制定了周密的方案,利用脱盐水回收低温热水热量,将脱盐水加热至100摄氏度之后,送至动力站回收利用。历经半年的改造,中科炼化完成了“低温热媒水”项目的实施。该项目使约100吨/小时的冷脱盐水参与余热回收利用,月节约能量折算标准煤685.63吨,创效67.19万元。
“优化无止境,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持续优化才能不断提升装置运行水平,助力企业提升成本竞争力。”如今,尹建明依然每月定期组织工作室成员探讨优化攻关措施,深挖节能潜力、探索智慧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