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景宇
氢能被誉为“终极清洁能源”,当前氢能产业布局尚不完善,从技术突破到商业成熟注定是一场长跑,这要求决策者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又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给予氢能更多耐心,这不仅是科学理性的选择,更是对能源未来的责任担当。
回顾历史,光伏产业从实验室走向平价上网用了40年,锂电池商业化20年后才在电动车领域爆发。氢能产业作为更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制、储、输、用全链条创新,必然需要更长时间的培育期。日本丰田深耕氢燃料电池22年才推出量产车型,德国计划投入90亿欧元支持氢能至2030年,可见只有长期投入才能迎来技术突破和市场成熟。氢能产业要实现持续稳健发展,能源企业还需要更多智慧、更多耐心。
强化技术攻关,是滋养氢能产业根基的动力源泉。当前绿氢成本远高于灰氢和蓝氢,电解水制氢技术仍需突破。能源企业应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紧密的创新联合体,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低成本、高效率的电解水制氢技术,不断优化电解槽的设计和工艺,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同时大力推动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等核心材料的国产化进程,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降低制氢成本。相关专业公司预测2035年左右,绿氢有望实现与灰氢平价竞争。
统筹资源布局,是构建氢能产业格局的战略支撑。氢能产业发展需要实施“以点带面”的策略,能源企业可深度整合油气田、炼化基地与管网资源,因地制宜拓展氢能项目版图。在风光资源富集的西北地区,依托清洁能源优势,全力建设“风光氢储”一体化基地,通过大规模风电、光伏发电实现低成本绿电制氢,为氢能稳定供应筑牢根基。同步加速固态储氢、液氢技术研发,探索天然气管网掺氢输送方案,规划构建全国氢能管网,推动“西氢东送”战略落地,破解氢能长距离运输难题。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可通过科学规划加氢站布局、完善加氢网络,加速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依托这些示范项目,系统总结经验,探索可复制的商业模式,逐步实现氢能产业从局部试点到全域发展的跨越,最终形成点面结合、全面开花的良好发展格局。
培育市场生态,是激发氢能产业动能的核心引擎。氢能产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市场驱动,能源企业应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通过“以油养氢”“以气促氢”等方式,推动氢能与传统业务协同发展。在加油站网络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建设加氢站,实现油气氢电综合能源供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利用化工副产氢资源,为初期氢能市场提供稳定供给,保障市场平稳运行。同时,加强与汽车、钢铁等行业的深度合作,拓展氢能的多元化应用。通过与汽车企业合作,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与钢铁企业合作,探索氢能在钢铁冶炼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形成供需互促的良性循环,让氢能产业在市场的推动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应用端,持续提升燃料电池的性能,拓展氢能在交通、化工、冶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场景,让氢能真正融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逐步降低氢能生产、储运和应用成本,为氢能产业的规模化推广创造有利条件。
能源革命是一场长跑,氢能的发展需要时间沉淀,能源企业应咬定目标不动摇,扎实攻关新技术,稳步拓展应用场景,给予氢能这一未来能源更多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