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7版:中国石化报0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杨 敏 龚旗林

    中原油田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大力推广应用钨合金管式石油加热装置、液压式油气混输泵等核心绿色低碳技术,并系统整合其他成熟节能减排方案,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绿色低碳生产体系。

    “这一系列技术革新不仅显著提升了油气开发效率,更在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原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向俊科说。

    钨合金管式石油加热装置:电热转换的绿色革命

    在中原油田濮城采油厂120号计量站,钨合金管式石油加热装置正高效运行。来自油井的原油经集输管线进入装置,通过钨合金管的高效传热,原油黏度显著降低,蜡质附着沉积难题得到有效解决,从源头上保障了输送畅通。

    油气集输加热环节长期面临能耗高、污染重的挑战。传统燃气加热炉热效率低,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与氮氧化物,是油田碳减排的“硬骨头”。中原油田瞄准关键领域,在东濮老区率先引进应用钨合金管式石油加热装置,实现了加热工艺的颠覆性变革。

    “该装置的核心优势在于超高能效与低碳排放。通过精密电磁设计,热转换效率大幅提升,实测数据表明,较传统工艺能耗降低30%以上,碳排放量减少41%~53%。仅120号计量站,年节约天然气就达6.3万立方米,运维成本也显著下降。”濮城采油厂生产指挥中心主任魏超勇算了一笔账。

    此外,该装置的材料革新与环境适应性也令人惊喜。钨合金具有高密度、高强度、耐高温氧化的特性,且该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满足不同井场的灵活部署需求,尤其解决了偏远井区冬季集输冻堵难题,大幅减少了扫线频次与人工干预强度。

    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彻底扭转了集输加热高碳模式,为油气田每年节约标准煤数千吨,成为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液压式油气混输泵:多相流高效驱动的“心脏升级”

    油气混输是油田生产的“血脉系统”。然而,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油井分散、管网复杂,传统混输泵面临增压流程长、能耗高、适应性差等难题,尤其在低渗透区块的复杂介质输送中力不从心。

    中原油田借鉴先进工业理念,创新研发并部署液压式油气混输泵,对集输系统实施了一场高效“心脏升级”,显著增强了对高含气、高黏度、强腐蚀等复杂介质的适应能力。

    以文72-平1井为例,作为该断块末端油井,其集输管线长达3.5千米,外输压力一度高达2.2兆帕,经常需要扫线以维持集输管线畅通,保障油气正常外输。技术人员在该井井场新建液压式混输装置后,井口回压大幅降至0.07兆帕。

    “该井回压降低,增加了泵的沉没度,减少了抽油泵和井下管柱漏失,提高了机采系统效率,大大延长了检泵周期。”文留采油厂技术管理室副主任聂兴说。

    该装置同时实现了输送效率跃升与能耗降低。在文72南断块油藏的验证中,集输液量提升10%、能耗降低19%,工程投资节省10%以上,彻底解决了偏远井区因管线长、回压高导致的“躺井”问题,充分释放了单井产量,还降低了支线穿孔风险和维护成本。

    这一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成功突破了长期制约油气田稳产上产的输送瓶颈,每年为两大主力产区节约电量数百万千瓦时,成为支撑油气田绿色开发的核心装备。

    构建绿色矩阵:多元技术协同驱动低碳转型

    今年上半年,中原油田低碳发展领域捷报频传:绿电发电量突破2亿千瓦时,完成全年奋斗目标任务的62%;采出水余热利用节气115万立方米,超额实现半年目标;绿氢产销量达100吨,完成全年计划的56%……一串串亮眼数据,是油田以绿色转型为笔,在能源革命浪潮中写下的生动答卷。

    在中原油田光伏电站,自动化除草清洗机器人穿梭作业,光伏板在智能设备的擦拭下愈加清亮。“引入智能化运维设备后,电站运维效率提升50%,系统效率从82.4%提高至85.2%。”运维人员介绍。通过搭建光伏智能运维系统,远程监控、故障预警、效率分析实现“一键掌控”。

    在明一、明二中转站,余热利用项目建设正酣;在黄庄变电站,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优化项目跑出“加速度”;在绿氢生产车间,纯度达99.999%的氢气源源不断产出……从图纸到现场、从规划到落地,一个个重点项目高效推进,一项项创新技术让油气生产越来越绿色低碳。

    “我们正聚力攻关核心技术,力争让更多国产化绿色装备在油田落地生根。”中原油田新能源开发中心经理张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