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7版:中国石化报0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张 俊 陈 苗 吴林筱 

    利用超导体理念研发钨合金加热装置替代传统加热炉,实现降耗减排;仿照大自然呼吸研发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技术,利用空气能量加热;模拟人工心脏搏动对混输泵进行升级改造,实现高气油比混输增压输送……近年来,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地面工程研究所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创新探索出一系列绿色低碳新技术,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和绿色油田建设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三大绿色低碳新技术为西北油田可持续发展注入无限生机。

    钨合金加热技术:用超导理念实现节能革新

    “传统加热炉就像竭泽而渔的‘吃气大户’,不仅存在设备效率低、天然气能耗高等问题,而且会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地面工程研究所副主任师高多龙站在采油一厂TK408井旁,望着呼呼燃烧的水套加热炉,算起了“节能减排账”。2024年初,他带领绿色低碳节能团队调研时发现,燃气加热炉的热气顺着烟囱白白溜走,输送的原油却时常因温度不够导致凝管。

    “节能减排,核心在于降低热能传递损耗。能不能像超导材料减少电阻那样,让热能接近零损耗传递?”一次技术研讨会上,高多龙精准抓住症结。刚入职的硕士吴林筱立刻扎进一线,带着这个想法跑遍胜利油田、长庆油田,终于在胜利油田东强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找到突破口:一种钨合金加热技术,在可实现变电流技术的新型钨合金材料基础上,利用短路、漏磁、涡流三位一体电热转换,让电能更高效地转变为热能。

    可引进之路并不平坦。“这项技术到咱们沙漠里能扛住严寒酷暑和硫化氢腐蚀吗?”采油一厂的技术管理员杨帆起初犯嘀咕。吴林筱带着设备住进试验井场板房,白天顶着冷冽的寒风调试设备参数,晚上在灯下整理试验数据,终于让设备在液量波动的工况下稳定运行。

    2025年春,TK408中质油井和TK6127稠油井的试验评价数据显示:100千瓦负荷下,钨合金加热技术较传统加热炉投资降低28%以上,能耗降低22%,碳排放量减少53%。相当于一口井一年少烧10万立方米天然气,每年减少4000辆汽车的尾气排放量。

    二氧化碳热泵技术:以自然循环实现低碳升级

    解决了中低负荷加热难题,高负荷井场的“高耗能”又成了新的“卡脖子”环节。2024 年统计显示,传统电磁加热器虽然热效率超90%,但年运行费用比传统加热炉高1.8倍。“节能不能只算‘减排账’,更要算‘经济账’。”地面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黎志敏把新能源团队拉到会议室,又一次开展了头脑风暴。

    “自然界中的水通过植物根系被吸收,又通过植物叶片蒸腾完成循环往复的能量交换,热能是不是也能通过某种方式循环利用?”地面工程研究所技术研究室主任孙永尧一句话点醒众人。团队顺着这个思路调研,发现清华大学研发的二氧化碳空气源热泵,能像大树通过叶片呼吸一样,把空气中的低品位热能“泵”成高品位热能。

    可新疆冬季夜间温度低至零下20摄氏度,热泵会不会罢工?黎志敏带着冯盼等技术员在TK155井搭建试验棚,把温度计绑在设备上,24小时轮班记录数据。在凌晨两点最冷的时候,设备制热效率下降,冯盼在清华大学能动系工程热物理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祝银海的远程指导下,一点点调整二氧化碳制冷剂流量,终于实现在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温度下设备稳定运行。

    “这技术就像给油田装上‘空气充电宝’!”黎志敏看着数据赞叹。与200千瓦加热炉相比,能耗下降56%;与电磁加热器相比,每年减少用电10万千瓦时。目前,该技术已入选《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成为油田名副其实的“会呼吸的节能器”。

    液压式混输技术:以“强心”逻辑实现绿色集输

    “顺北、雅克拉凝析气藏的低压气井就像‘气短的病人’,这种压力低、气油比高的工况,螺杆泵、柱塞泵、双腔泵和传统压缩机都应付不了。”地面工程研究所所长钟荣强在顺北801井调研时,看着井口油压不断降低直皱眉,这类低压油气集输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地面工程研究所技术员田剑在查阅心脏瓣膜置换资料时突发奇想:给泵升级换代,像增强心肌收缩力一样提升泵血效率,同时让进液缸和排液缸同轴,如同优化心脏的血流路径,形成能量循环利用的闭环,可以大大降低能耗。

    然而第一台样机在试验时频频卡壳,油气混合物在缸内形成气锁,就像心脏里淤积了阻碍血流的气栓。他们联合采油四厂的老师傅在泵体上开了个“排气窗”,如同给心脏加装排气瓣膜,问题迎刃而解。经过半年优化,塔河7口井的实战数据显示:液压混输技术集输液量提升10%,能耗降低19%,对比传统集输方案,不仅节省工程投资10%以上,每年还节省用电30万千瓦时。

    “现在这些泵就像油田的‘强心脏’,把零散的油气稳稳‘泵’进集输管网。”田剑眼里闪着光,拍着轰鸣的设备说。

    “我们的技术创新,都藏在生活细节里。”西北油田高级专家姚彬说,“钨合金加热技术借鉴了超导体低损耗原理,二氧化碳热泵技术模仿了自然‘能量循环’,液压式混输技术改造灵感来自人工心脏的搏动,把这些原理创新性地运用到绿色低碳技术中,就拥有了破题的关键。”

    下一步,西北油田将持续评价太阳能光热利用、采出水余热利用、压缩机余热利用等技术,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逐步提高新能源比例,建成全产业链低碳示范油田,为传统能源行业转型提供了可靠的“西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