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 柳 通讯员 宋晓波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总体具有“勘探领域多、气藏类型多、成藏过程复杂、埋藏较深、含硫化氢”等特点,而西南油气矿权区就像被打散的拼图:块小、分散,还常常卡在“深沟+陡坎”地形中,勘探难度极大。“十四五”以来,西南油气立足全盆地深耕基础研究,创新认识、迭代工艺,把海相深处的“不可能”变为“新气象”。
老区焕新彩,再添千亿方探明储量
15年前,川西首口超深层海相探井川科1井在雷口坡组获日产86.8万立方米气流,点亮川西海相第一束光。但随后的评价工作一度陷入停滞。
随着潮坪相白云岩成藏理论日臻完善和川西气田发现,科研人员重新梳理老资料,精细构造编图、储层预测、气水关系再厘定,终于破解控藏关键密码。新场构造翼部新深105井、新深106井分别测获日产105.64万立方米、73万立方米气流,一举圈定含气边界,在新场-马井地区新落实探明储量1015亿立方米,川西再添千亿立方米级规模储量。
以往川西雷口坡组油气发现集中于正向构造带,斜坡-凹陷区是否同样发育潮坪相白云岩气藏?科研人员围绕潮坪微相刻画、储层非均质性、地层尖灭识别与岩性圈闭评价展开系统攻关,构建斜坡带成藏理论与目标预测技术。今年在梓潼凹陷甩开部署的永兴2井、文星105井分别试获日产2.68万立方米、7.26万立方米天然气,证实了斜坡区也发育潮坪相白云岩气藏,实现雷口坡组由正向带到斜坡区的战略外扩。
创新破壁垒,泥灰岩里蕴藏气藏
在四川盆地海相雷口坡组成藏系统中,潮坪白云岩与澙湖泥灰岩是对同源异相的“姊妹”。过去,一个被视为“甜点”储层,一个被认定为生油气的源岩和气藏保存的盖层。科研团队发现雷三段30~50米稳定泥灰岩内部微孔系统极其发育,具备储气能力,是致密碳酸盐岩新类型储层。
借鉴页岩气的储层表征方法和评价思路,他们在川南宜宾地区系统研究和评价,建立“岩相-孔隙-含气性”一体化评价模板,提出“源储一体、连续成藏”新模式。荣1井试获日产4.26万立方米气流,新增预测地质储量278亿立方米,证实泥灰岩既可生烃又能“自储自产”,发现宜宾地区新层系。
剑指万米处,深地夺气开启新征程
超深层一直是攻关研究的重点领域。针对7000米以下的栖霞组、茅口组,西南油气深化沉积储层研究,明确了有利储集相带展布,确立准同生期“滩体+岩溶+白云岩化”三位一体成储新认识,构建“下生上储、断缝输导、岩性控藏、优储控富”成藏富集模式,在川西、川南锁定多个圈闭,新桥1井等探井相继出现活跃的气测显示,有望实现勘探领域新突破。
科研团队针对万米深处川西震旦系灯影组,通过持续攻关,形成“旁生侧储、近侵蚀崖缘成藏”新认识,初步预测川西地区圈闭面积及资源量。当前,万米深井的可行性论证正在紧锣密鼓推进,有望拓展四川盆地西南探区资源接替的新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