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油田技术人员分析研究于奇区块上产措施。杨建晖 摄
□本报记者 王福全 通讯员 王旭辉
今年以来,西北油田于奇区块勘探开发频传捷报,阵地外扩持续取得新进展,在外围东、西、北三个方向部署的8口新井陆续投产,累计动用储量202万吨,单井日均产油20.5吨。这一成果为周边储量连片规模动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于奇区块位于塔河油田北部复杂岩溶区,过去因为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基础认识程度低、局部油气发现难以规模展开,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勘探开发的“冷灶”区域。
转折发生于2022年,西北油田加大了塔北地区地质研究力度,进行了三维地震资料重新采集。在构建于奇西地区奥陶系海西期向斜汇流型框架、提出四种古地貌类型及相关储集体划分标准等基础上,打破了长久以来“逢洞必充填”的禁锢,有力推动了塔北“无人区”高效勘探开发。2024年,于奇区块成功建成塔河油田外围首个30万吨/年产能阵地。
西北油田石油地质专家刘永立介绍,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近20年塔河北部古岩溶和成藏相关研究的空白,为发现于奇西奥陶系亿吨级油气资源规模提供了精准指导:科研团队首次提出于奇西奥陶系浅峰丛洼地区残留块状灰岩段与下部云-灰岩互层段组合,控制了于奇5-于奇9井区相对独立且充填概率低的规模缝洞群;首次发现喜山期构造反转抑制了前期重质油藏持续向北调整逸散,进而大范围南向回调,建立了“断-溶-势”复合油气富集模式。
近年来,科研人员综合艾丁北-于奇西地区奥陶系古构造演化、储层发育特征和成藏地质过程等地质认识,将塔北相关区域划分为4个评价区,累计发现石油地质资源量1.5亿吨。目前,Ⅰ区已建成快速增储上产区,Ⅱ、Ⅲ区形成滚动评价区。
在新构建的于奇西地区“原侧复合供烃,逆冲走滑输导,构造反转腾储,带状优势保存”多期油藏富集模式指导下,于奇西地区实现亿吨级油藏商业发现和规模增储,提交探明石油储量3568万吨。
为提高勘探开发质量,实现规模效益开发。西北油田围绕塔北复杂岩溶区建立了以“地表水系精细刻画+多级相控迭代反演+未充填概率分析”三步法规模储集体预测技术和超稠油“一井多靶、分段酸压”储量高效动用技术。多种创新技术组合应用后,于奇区块规模储集体钻遇率从2023年的55.2%提升至目前的91%,“一井多靶”成井率达到93.3%,均创历史新高,有效推动了该区域平衡油价明显下降。
近3年,新认识成果在塔北地区带动部署并投产新井56口,建产率达到90%,增油量74万吨,有效支撑塔河外围30万吨/年原油产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