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碳酸盐岩的形成与分布
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温暖的浅海环境,由海洋生物(如珊瑚、有孔虫、藻类)的钙质遗骸及海水化学沉淀的碳酸盐矿物,经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形成。主要岩石类型包括石灰岩和白云岩。其沉积环境集中于古陆表海、生物礁、开阔台地及台地边缘区域。
全球碳酸盐岩分布广泛,蕴藏世界60%以上的常规油气储量。我国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主要富集于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深层-超深层震旦系、寒武系、二叠系、三叠系碳酸盐岩蕴藏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则发育塔河、顺北等超深油气田,勘探深度普遍超8000米。
2.油气在碳酸盐岩中的聚集机理
油气生成始于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如泥页岩),在缺氧还原环境和热力作用下形成烃类物质。生成的油气在压力差驱动下发生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通过岩石孔隙、裂缝网络或断层通道进行迁移。当运移中的油气遇到非渗透性盖层阻隔,或进入由孔隙、溶洞及裂缝系统构成的储集空间时,便聚集形成油气藏。
3.国家能源碳酸盐岩油气重点实验室
国家能源碳酸盐岩油气重点实验室由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联合共建,聚焦碳酸盐岩层系成烃成储成藏机理与选区评价、储集体弹性波成像与智能预测、超深油藏与高含硫气藏高效开发、优快钻完井与储层改造、发展战略等研究方向,围绕勘探开发工程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工程实践,推动成果及时转化与应用,致力于打造覆盖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全产业链。
实验室自主研发“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成储成藏定年技术”,构建了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定年体系,有效解决了复杂成藏期次识别难题;“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预测、建模与数值模拟技术”“超深层碳酸盐岩优快钻完井与储层改造技术”为超深层储层评价、优质储层预测及一体化勘探评价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在装备研制方面,实验室成功研制烃源岩动态定量评价仪、超深层储层模拟装置、高灵敏质谱仪等核心实验装置。
实验室成立以来,3项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4项。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武重阳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