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沙特大学生在江汉油田创新工作室进行研学活动。张 漫 摄
图为中沙青年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尝试书写对方国家的文字。王鹏华 摄
●孙景鑫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学习,更是中沙文化交流的友谊桥梁。我们渴望将中国先进的能源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沙特。”8月8日,16名来自沙特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业大学的在读学生,结束了为期54天的沉浸式实习,依依不舍地踏上回国的航班。江汉平原的钻机轰鸣、涪陵页岩气田的蓝色火焰、高速行进的高铁列车……他们在中国留下了专业探索与文化交融的难忘记忆。
国际石油工程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张从邦表示:“中国石化与沙特阿美在油气全产业链合作紧密,实习项目由双方联合开展,旨在培养沙特青年技术骨干,希望青年学子们成为‘能源变革的探索者、中沙友谊的传播者’,助力沙特‘2030愿景’与中国‘双碳’目标对接。”
科技交流
课堂与现场的无缝衔接
“中国电塔输送电量的能力令人惊叹,希望沙特也能拥有这样规模的特高压电网!”电气专业的阿卜杜拉赫曼在荆门特高压站巍峨的输电塔下感叹道。这一刻,课堂上的高压电理论知识转化为眼前壮阔的工程实景。
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同样体现在涪陵页岩气项目现场。巨大的智能钻机在工程师远程指令下精准作业,实时监控系统屏幕上,三维地质数据流、钻头姿态和井下参数清晰可见。机械工程专业的艾哈迈德惊叹道:“这简直是钻井的‘数字神经系统’,中国石化的智能化业务让我大开眼界!”
本次实习项目由国工公司承办,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等单位协办,也是继2024年以来第二次开展沙特大学生暑期实习项目。为帮助来华沙特大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石化,国工公司选取了江汉油田、江汉石油工程、石化机械等单位作为实习参观点,精心整合多领域资源。
来华的16名沙特学生分别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实习项目也因材施教分为三个方向。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深入采油厂联合站等地,掌握从油井管理到动态分析的全流程;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在实训中心挑战协作机器人编程与建模分析,体验设计到制造的闭环;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穿梭于电力检测中心和发电站,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
“这次实习让我们见识到中国精密的智能装备和高效的制造流程,”来华的学生们表示,“感谢中国石化的导师们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工厂车间,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工业的清晰蓝图!”
文化交融
工装之外的人文温度
中国之行给沙特学生们留下了既珍贵又有趣的回忆。在江汉油田,石油工程专业的莫阿德将工程师口中的“阀门”误听为阿拉伯语的“老鼠”。他疑惑地问:“管道里为什么会有老鼠?”这个幽默的误会引起了他对汉语的浓厚兴趣。“回国后,我要尝试学习汉语,更深入地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他笑着说。
在国工公司与中国石化报社联合举办的“中沙对话 共绘青春”青年文化交流活动现场,中沙青年在书法体验环节尝试书写对方的文字,感受汉字的提按顿挫与阿拉伯文的流畅蜿蜒。“汉字像一个个规整的方块,阿拉伯文则如藤蔓缠绕。”耶哈得和穆罕默德一边展示刚完成的书法作品,一边交流自己的感受。
在沙特学生们眼里,中国文化的魅力还体现为便捷的科技生活和富有底蕴的传统文化。疾驰的高铁、高效的移动支付、星罗棋布的公园绿地令他们由衷赞叹。亚瑟尔网购了阿拉伯茶叶,热情地邀请中国朋友品尝家乡的味道。苏里曼则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充满兴趣,他兴致勃勃地试穿汉服,感受着宽袍大袖间流淌的东方气韵。
未来之约
从实训现场到合作舞台
54天的实习过程中,沙特大学生们实地学习了页岩气开发、智能钻井装备、新能源技术等前沿应用, 通过理论培训、企业实践和文化交流,全方位感受到中国能源产业的发展活力,更体会到中国企业的责任与温度。
学生代表亚瑟尔·阿尔穆巴拉克表示:“此次中国之行让我感受到中沙合作的光明前景。我将更加努力学习,与中国朋友共同推动沙特‘2030愿景’实现,让合作之树在沙漠与绿洲间扎根!”
本次实习也得到沙特阿美公司和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业大学的积极反馈。他们特地录制寄语视频,对实习大学生们展现出的优秀素质、学习热忱和丰硕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并勉励他们将在中国所学带回沙特,转化为促进两国多领域交流合作的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