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

    8月12日,中美双方发布《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美方承诺将继续修改对中国商品加征从价关税的实施,8月12日起再次暂停实施24%的关税90天,同时保留加征的剩余10%的关税。中方承诺将继续修改对美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的实施,8月12日起再次暂停实施24%的关税90天,同时保留对这些商品加征的剩余10%的关税。此外,7月27日,美欧也达成历史性贸易协议,美国将对欧盟输美产品征收15%的关税,欧盟将增加对美国投资并购买总计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同期,美国还与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陆续签署类似协议。今年以来,美国对约70个国家加征10%~50%不等的关税,全球贸易体系受到显著冲击,而近期这些协议的签署或将使全球能源贸易格局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赵 华

    7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苏格兰举行会议,随后美欧达成历史性贸易协议。根据该协议,美国将对欧盟输美产品征收15%的关税,欧盟将增加对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以及3年内购买总计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产品,包括液化天然气(LNG)、原油和核燃料,相当于每年2500亿美元。

    同期,美国还与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陆续签署了类似协议。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全球能源贸易格局将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各国在能源安全、经济利益与气候目标之间的平衡将面临严峻考验。

    美欧能源政策深度绑定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能源进口总额为4386亿美元,其中仅759亿美元来自美国。这一数据还不到新贸易协议每年2500亿美元目标的1/3,意味着欧盟需要大幅调整能源进口结构,提高对美能源采购占比。

    美国能源部文件显示,2024年美国能源出口总额为3300亿美元,如果要完全满足欧盟的需求,需大幅扩大现有对欧能源出口规模,对美国能源生产和出口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美国能源企业已着手扩能,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均宣布将增加勘探和开采投入,预计未来3年美国原油日产量将提升150万桶。

    协议同时规定,欧盟需在2027年前完成对美天然气进口设施的改造,包括扩建波兰希维诺乌伊希切港口LNG接收站和德国威廉港终端,预计总投资将超过120亿欧元(约合1006.9亿元人民币)。目前,波兰已启动希维诺乌伊希切港口LNG接收站的扩建工程,德国威廉港终端的扩建方案也进入审批阶段。这些基础设施的改造进度将直接影响欧盟能源采购计划的实施。

    美欧能源基础设施承压

    美国LNG出口终端现已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路易斯安那州和得克萨斯州的新建项目将在2028年投产。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RC)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美国已获批但尚未建成的LNG出口项目共9个,设计年产能为1.32亿吨。其中,得克萨斯州GoldenPass项目由埃克森美孚与卡塔尔能源公司联合开发,预计2028年投产,年产能为1800万吨;路易斯安那州Plaquemines项目设计年产能为1600万吨,但因环保组织提起诉讼,工期延迟至2029年,或导致美国无法及时满足欧盟等地区的能源需求。

    分析指出,除了终端建设,输气管道等配套设施的不足也制约了美国LNG出口能力。目前美国主要产气区与出口终端之间的管道运力缺口约每日20亿立方英尺,虽然管道公司已提出扩建计划,但因土地和环评等问题,建设周期可能长达4~5年。

    欧盟同样面临基础设施挑战,再气化设施缺口达到2000万吨/年,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需新建或扩建12个接收站。德国能源监管机构数据显示,现有LNG接收站年处理能力仅750万吨,需新增至少4个终端方可满足协议需求,但土地审批及施工周期可能长达5年。德国经济部已拨款30亿欧元用于LNG基础设施建设,但因环保争议,多个项目的选址工作遭遇阻力。

    此外,因全球供应过剩,欧洲气价2026年~2027年或将下行,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目前已较2022年历史峰值下跌60%,分析机构预测未来两年可能再降15%~20%,进一步压缩美国能源出口收益,进而影响美国能源企业的出口积极性。美国切尼尔能源公司表示,如果气价持续走低,或将调整对欧洲的出口计划。

    关税压力下的战略转向

    在亚洲地区,美国通过关税施压推动能源出口的策略成效显著,日本JERA公司签署了LNG长期购销合同,韩国计划重启阿拉斯加LNG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越南、菲律宾、印度等国家也纷纷研究增加美国能源采购量。

    日本经济产业省数据显示,在2024年日本LNG进口总量中,澳大利亚占38%,卡塔尔占22%,美国仅占15%。根据新协议,JERA公司计划2030年起每年从美国进口550万吨LNG,合同期限为20年,总价值约350亿美元。该协议在日本引起争议,经济产业省认为将提升能源供应安全性,环境省则担忧会影响碳中和目标。东京电力公司也表示,长期采购美国LNG可能导致发电成本上升,进而推高电价。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宣布,阿拉斯加LNG项目设计年产能为2000万吨,但因成本过高2015年起搁置。此次重启研究由韩国天然气公社牵头,SK、现代等公司参与,计划投资450亿美元,建成后韩国每年将从美国进口1000万吨LNG。不过,韩国能源技术研究院测算显示,该项目的天然气到岸价可能比卡塔尔高20%,经济可行性存疑。

    越南国家石油公司与埃克森美孚签署协议,计划在岘港建年处理能力为600万吨的LNG接收站,预计2030年投运,总投资约40亿美元,建成后越南从美国进口的LNG将占其进口总量的30%。菲律宾能源部也与美国能源部签署备忘录,计划未来5年将美国LNG进口量从零提升至每年300万吨。印度信实集团则与雪佛龙达成协议,每年采购200万吨美国原油,期限为10年。

    不过,挪威国际事务研究所警告称,这些长期合同可能锁定亚洲国家的化石燃料使用路径,延缓可再生能源转型进程,对全球气候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该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如果亚洲国家按协议规模采购美国能源,到2030年,亚洲地区将新增1.2亿吨的碳排放量,与全球减排趋势相悖。

    能源安全与气候目标的两难

    美国与多国签订的能源贸易协议也给相关国家和地区带来诸多问题。对欧盟而言,需要承担更高的能源成本。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以2024年的平均价格计算,欧盟每年因采购美国LNG需多支付200亿欧元,这可能导致欧盟家庭每年增加450欧元的能源支出。欧盟委员会已计划拨款100亿欧元用于能源补贴,但可能进一步增加财政赤字。

    从全球气候目标来看,如果相关国家和地区大规模进口美国LNG,可能延缓全球净零排放进程。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模型显示,如果完全履行美欧能源协议,欧盟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较2005年减少48%,低于《巴黎协定》要求的55%。日本环境省也警告称,长期依赖美国LNG可能导致其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从原定的38%降至32%。

    国际能源署(IEA)指出,全球LNG需求如果持续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2030年碳排放量将比2020年增加12%,与全球气候目标背道而驰。该机构呼吁各国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不应忽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建议将能源投资的逾60%投向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领域。

    美国通过关税施压,迫使多国签订偏向美国利益的能源协议,将能源转型的环境成本转嫁给发展中国家,长此以往或导致全球减排进程失衡、能源转型受阻。国际社会亟待构建公平合理的能源转型机制,兼顾能源安全与气候目标,平衡发展权与减排责任,确保各国携手推进全球可持续能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