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日期:08-18
字号:
版面: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王 锐

    CCUS角色实现三重跃迁

    在COP29(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巴黎协定》第六条关于国际碳交易市场机制后,全球CCUS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期,CCUS角色实现了三重跃迁:早期,CCUS被当作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战略储备”技术,由于经济成本高、应用场景受限、政策支持缺乏,关注度较低,仅被看作辅助性减排技术;后来,CCUS被视作“净零”排放的“兜底保障”技术,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发布“净零”排放承诺后,各国将CCUS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托底技术选项;近期,CCUS被逐步认定为全球绿色转型与气候安全的“核心关键”技术,是“净零”排放路径中不可或缺的支柱性技术,尤其在解决难减排领域问题和创造负排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

    CCUS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技术,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可实现煤炭清洁化利用和大幅提高油气采收率,并能规模化降低碳排放总量;是推进工业脱碳的攻坚器,可推动工业摆脱高碳路径依赖,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与绿色低碳转型;是耦合新能源的调节阀,通过“CCUS+碳基调峰电厂”与新能源耦合,可在提供灵活电力的同时实现近零排放;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可孵化一批交叉前沿原创技术,带动一批新材料、新装备、新方法跨越式发展,助推构建CCUS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我国CCUS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目前,全球处于各阶段CCUS项目共有1017个,年捕集封存二氧化碳能力23.83亿吨。全球CCUS产业发展呈现以下新特征:一是技术迭代逐步加速,新一代金属有机框架(MOFs)、相变吸收剂等低能耗捕集技术加速商业化,直接空气捕集(DAC)成本降至300美元/吨;二是应用场景多元化拓展,示范应用项目加速向水泥、钢铁、氨、炼油、玻璃等多个行业深度延伸;三是政策金融协同作用显现,欧盟通过碳排放交易体系(ETS)、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创新基金等,为CCUS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市场激励,衍生出“碳即服务”(Carbon-as-a-Service, CaaS)新型商业模式,形成“碳基础设施运营商”新范式;四是区域竞争格局加速演进,全球CCUS产业格局呈现“北美放缓、欧亚加速、中东崛起”三驾齐驱的显著特征。

    我国CCUS项目已快速增长至126个,具备年捕集二氧化碳能力6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年注入300万吨,多个百万吨级以上项目正在规划和建设中。我国CCUS产业技术路径多样,覆盖行业广泛,部分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商业应用水平,政策体系初步呈现“顶层设计+部门协同+地方配套+金融支持”的立体化格局。

    但我国CCUS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如技术代际差异大,全产业链集成创新不足;单体项目规模偏小,产业化模式创新不够;政策法规仍需完善,市场机制还需激活;战略布局有待强化,国际交流合作还需深化等。

    二氧化碳驱油封存具备显著优势

    二氧化碳驱油封存是目前唯一经济可行的规模化CCUS技术。二氧化碳驱油之所以能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核心在于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原油间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机制,这些作用可显著改善原油流动性、扩大波及体积、降低残余油饱和度,从而在地层中实现更高效的驱替,使其成为当前提高原油采收率最具潜力的驱替介质之一。

    与水驱、化学驱相比,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油藏适应性更强,对水驱难以有效开发的低渗/特低渗油藏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且对于化学驱难以适用的高温高盐油藏也具有较好适用性;二是开发阶段更广,二氧化碳驱油既可在衰竭开发后直接实施,也可在水驱后实施,还可与化学驱协同,有效降低混相压力,抑制气窜,大幅提高采收率;三是驱油封存兼顾,新一代二氧化碳驱油技术不仅关注采收率,而且注重封存率,通过提高二氧化碳注入量,实施化学辅助增效,配合智能井技术,能够进一步大幅提高采收率和封存率,为规模化封存提供有力支撑。

    负碳技术扮演重要作用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未来最具前景的规模化负碳技术,其主要通过构造封存、残余封存、溶解封存、矿化封存等机制,实现地下永久封存。

    常见的封存类型主要是枯竭油气藏、深部咸水层、不可采煤层、玄武岩地层等。其中,枯竭油气藏以其翔实的地质信息、工程实践、可利用基础设施等,成为理想封存场所。深部咸水封存以分布范围广、封存潜力巨大等特点,成为未来规模封存的主要方式。目前,国内外已建成多个咸水层封存示范项目,证实了封存的有效性,在经济性改善条件下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直接空气捕集封存技术(DACCS)是一项通过人工装置“反向呼吸”,直接从大气中分离浓缩二氧化碳,并注入封存到地下,实现负排放的技术。它实现了二氧化碳点源捕集到分布式部署,被认为是未来碳中和的负碳兜底技术。2025年,该技术已经从千吨级示范迈入百万吨级规划阶段,有130多个项目处于在建或规划阶段,2030年规模有望达到6500万吨/年。目前直接空气捕集技术的成本持续降低,已从早期的1000美元/吨降为目前的300~600美元/吨。未来在规模效应支撑下,成本有望降低至200美元/吨以下,具备商业化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