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石油勘探史画卷上最浓重的底色是美英争霸,而最重要的争夺目标则聚焦于伊朗和沙特。19世纪末到一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个舞台上璀璨的“石油明珠”仅伊朗一颗,沙特的“油运”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才真正显现。两国石油工业地位的变迁,深刻映照着美英两国力量的“此消彼长”。
伊朗:你方唱罢我登场
19世纪后,伊朗逐渐沦为英国和沙俄的半殖民地。1907年,英、俄签订协议,划分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北部地区属沙俄,南部地区属英国,中部地区为缓冲区。
1901年英国商人威廉·诺克斯·达西以极低的条件获得伊朗大部分地区为期60年的石油勘探权;1908年英国勘探队发现马斯杰德苏莱曼油田,它成为中东石油工业兴起的“报春花”;1909年英波石油公司(后更名为英伊石油公司)成立,即bp的前身。
而受英俄控制、经济濒临崩溃的伊朗政府希望引入美国势力进行抗衡。1911年,伊朗任命美国人摩根·舒斯特为财政大臣,管理伊朗财政大业,以遏止英俄扩张,并寻求将部分石油特许权授予美国公司。这引发英俄的强烈不满,两国联合施压,最终迫使美国势力退出伊朗。1913年,英国政府收购英波石油公司逾50%的股权,牢牢掌控了这一战略资源,并用利润壮大了海军力量。
不甘失败的美国也试图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中东,如计划通过修建横跨中东的铁路绕开英国的势力范围,谋求铁路沿线诸国的勘探权,包括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等国家。但遭到英国的强力反对而失败,美国只得黯然退场。英国还先后与中东主要石油潜力国,如土耳其、巴林、埃及等签订了协议,防止其他国家资本进入。一战前,英国在中东的石油产量占比高达80%,美国仅14%。
一战是英国式微的开端,而美国却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主动退出伊朗北部地区,美国有意接替,并与伊朗政府签订了北部地区租赁协议。然而,此时的英国虽实力变弱,但对中东的掌控权仍在,最终美英达成协议,共享伊朗北部地区的权益。
二战后,英国国力进一步衰退,美国则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伊朗国内民族主义高涨,伊朗首相摩萨台领导的石油国有化运动驱逐了英伊石油公司。然而,1953年英美联手策划的政变推翻摩萨台后,一个由西方石油巨头组成的国际财团重新控制了伊朗石油工业。新成立的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名义上拥有资源所有权,但经营权由国际财团掌握,其中bp和美国的石油公司占据主导地位,壳牌和法国石油公司(道达尔能源前身)分享剩余份额。
随后伊朗勘探开发进展顺利,石油收入也从20世纪50年代的8800万美元增至1963年的接近5亿美元。此时,美国在对中东石油的争夺战中已处于绝对优势,伊朗小巴列维政府也彻底倒向美国。然而,1979年由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美伊关系彻底破裂,美国对伊朗的严厉制裁延续至今。虽然伊朗石油勘探和生产并未完全停止,但在西方制裁下,其石油工业长期被国际主流市场边缘化。
沙特:与美国从合作到对手
一战后,石油的战略价值获得广泛认可,中东的地缘地位也显著提升。但在英国先入为主的情况下,美国未能在发现石油的中东国家或地区占据任何优势。此时,长期被忽视的沙特寻求通过石油开采振兴国内经济,主动争取与国际资本合作。起初,沙特有意与英国公司合作,但被拒绝;而美国加州标准石油公司则慧眼识珠,接住了这“泼天富贵”。沙特国王伊本·沙特委派包括卡尔·特威切尔在内的美国地质学家开展地质调查,沙特的现代石油勘探史由此拉开帷幕。
20世纪30年代,特威切尔证实沙特东部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1933年,沙特国王授予加州标准石油公司石油特许权。该公司随后与得克萨斯公司成立加利福尼亚阿拉伯标准石油公司(CASOC),1935年启动钻探工作,1938年在达曼7号井发现商业原油,1939年实现商业化出口,1940年沙特石油年产量已达到50万桶。
二战成为美沙关系深化的关键节点。1943年,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授权“租借法案”适用于沙特,迈出了美沙“事实婚姻”的第一步。1944年,加利福尼亚阿拉伯标准石油公司更名为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阿美石油公司),主导沙特整个石油工业,经营范围包括钻探、精炼和出口石油等。与此同时,沙特保留地下资源所有权,双方共享石油收入。1946年~1950年,沙特特许权使用费从1000万美元飙升至5700万美元,显著改善了国民经济,但美国公司作为资本技术方获利更高,埋下了利益分配的矛盾。
1950年,双方达成利润五五分成协议,调整收入分配模式。1960年,沙特联合其他产油国成立欧佩克,提高了产油国的议价权。20世纪70年代,沙特政府开始收购阿美石油公司的股份,并于20世纪80年代完全实现国有化。1988年,沙特阿美正式成立,全面接管原阿美石油公司业务。
总体上,美国和沙特之间仍为合作关系,直到进入21世纪后,美国通过页岩油气革命实现了从石油净进口国到净出口国的重大逆袭,双方关系才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从合作伙伴转变为市场竞争者,而这一变化直到此刻仍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