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位于北非,广袤的沙漠和无垠的沙丘构成了干旱的气候特征,地下却蕴藏着异常丰富的石油资源。虽然近年来政治局势持续动荡,但利比亚丰饶的资源与高风险经营环境形成的“致命诱惑”组合,仍吸引着追逐“黑金”的石油公司。
从水开始的故事
地理上最接近利比亚的欧洲国家是意大利,因此最早进入利比亚的探险家多为意大利人。然而,他们最初的目标并非石油,而是水。早期的地质记录也多与寻找水源有关。
第一位进入利比亚的地质学家可能是意大利从事硫酸盐业务的企业家伊格纳齐奥·桑菲利波。资料显示,桑菲利波深信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以南蕴藏着硫黄矿。从罗马银行借到资金后,1910年,他抵达了当时仍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利比亚首都,并声称要帮助当地人掌握农业技术。他最终找到的所谓硫黄矿床实际上只是当地人用于治疗生病骆驼的含硫水体。但桑菲利波回到罗马后提交的探险报告仍将利比亚描述成极具潜力的经济天然绿洲,以期获得更多资金支持。1911年4月,桑菲利波重返利比亚,但他的寻矿之旅因意土战争爆发而中断。意大利赢得战争并将利比亚收归麾下,寻找水源成为当务之急。正是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石油的踪迹开始显现:1915年在的黎波里以西钻探自流水井时发现天然气。然而,当时天然气的价值尚未被充分认识,因此并未引起重视。
被耽误的石油资源国
虽然1901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石油的消息已传遍世界,但因缺乏相关设备和技术,意大利在利比亚的石油勘探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所进展。当时,意大利政府指派米兰大学地质学教授阿迪托·德西奥到利比亚寻找地下水,他首次实现了覆盖利比亚全境的地质调查,并在报告中指出钻探的多口自流井均发现石油痕迹,尤其是苏尔特盆地石油潜力巨大。但后续的找油工作未能持续推进。
利比亚于1951年底独立。1953年,政府颁布了《矿产法》,授权几家国际公司开展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查。不久后,利比亚又通过了第一部《石油法》,允许外国公司收购和拥有其境内的自然资源。此举为该国后续的石油大发现打开了局面。
利比亚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欧洲石油市场,又恰逢西方国家石油公司寻求储量多样化的浪潮,因此迅速成为勘探热土。不仅国际石油巨头纷至沓来,独立石油公司也不甘落后。纳尔逊·邦克·亨特就是第一批进入撒哈拉沙漠寻找石油的独立公司老板之一。
首个石油发现
1957年,利比亚政府已向埃索石油、bp、马拉松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和赫斯公司等多家石油公司授予石油勘探特许权。亨特获得65号区块的许可证。
此时,邻国阿尔及利亚在吉达姆斯盆地成功发现并开采了石油。受此消息刺激,埃索石油于1957年在该盆地的利比亚部分开钻首口井,连钻两口干井后,埃索石油终于获得首个石油发现,初期日产量约500桶,但这一产量当时被视为不具有商业价值。随后,埃索石油又将勘探重点转移到靠近地中海的苏尔特盆地,但1958年都在钻探干井中度过。赫斯公司同样运气不佳,接连钻遇干井,使得利比亚石油潜力遭到外界质疑。
转机出现在1959年。埃索石油在苏尔特盆地钻获首口高产井,日产量高达1.7万桶。紧接着钻探的第二口井发现Zelten大油田,当时估算储量约25亿桶。
与此同时,bp在许可证区域内毫无进展,并将目光投向经验丰富的找油能手亨特。
bp与亨特的合作很快获得回报。1961年,两家公司在bp的65号许可证区所钻的C1井成功发现石油,日产量达4000桶。随后接连取得更多钻探成果,最终确认了Sarir大油田,估算石油储量约110亿桶,是当时非洲最大的油田。
至此,所有参与者都清楚地认识到利比亚巨大的石油潜力。1966年,利比亚政府宣布启动新一轮招标,邀请众多有意向的国际石油公司和独立石油公司参与,但最终将不少许可证授予新成立的勘探公司,包括西方石油公司。这一举措令已在当地经营的石油公司感到了威胁。作为回报,西方石油公司承诺将部分利润投资于利比亚库夫拉地区的大型农业项目。
西方石油公司的成功故事
西方石油公司在勘探领域颇具专长,获得许可证后,迅速将地震队派往利比亚。获得许可证不到半年即开钻首口井,并于1966年底在利比亚获得首个大油田(Augila),日产量为1.5万桶,估算储量约75亿桶。
1967年底,西方石油公司再次取得突破,钻遇厚达305米的高孔隙度、高渗透率产层,日产量高达7.5万桶,由此发现了Idris油田(现称Intisar),储量约18亿桶。“天降富贵”后,西方石油公司改变了借用其他公司管道的计划,自行铺设一条长约480公里、连接油田至东部港口城市阿杰达比亚出口终端的管道。
在美国公司高歌猛进之时,意大利AGIP公司(埃尼公司前身)的运气却稍逊一筹。该公司1959年获得两个许可证区块,接连钻探多口干井后,直到1967年才找到Abu Attifel油田,可采石油储量超过两亿桶。
不到十年,利比亚成功跻身产油国行列。根据欧佩克的数据,1968年,利比亚已成为非洲第一大产油国和世界第七大石油出口国。同年,利比亚总理阿卜杜勒·哈米德·巴库什宣布成立利比亚石油公司。
新石油协议与国有化
利比亚石油公司即后来的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NOC),于1968年宣布将与一些外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
1970年,利比亚政府要求获得更高的石油份额,遭到外国石油公司的反对。几个月后,利比亚强行实施了石油业务国有化。这一举措导致勘探量锐减至不到1970年前的一半。
为了刺激勘探,利比亚国油制定了新的基于产量分成协议的石油勘探和生产分配模式,与合资公司以85:15的比例分配权益(后放宽至81:19),并允许石油公司进行海上勘探。巴西国家石油公司获得了Murzuq盆地的特许权。显然,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希望将高风险勘探工作留给国际石油公司承担。虽然招致不少石油公司的不满,但1974年~1975年全球油价的飙升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这种负面情绪。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利比亚大部分油田已被国有化,外国公司被迫接受新条款后才获准继续经营。1976年,利比亚国油子公司AGOCO在Ghadames盆地发现了Al Hamada Al Hamra油田。
西方石油公司与利比亚国油达成一项为期35年的陆上石油勘探协议,涵盖19个区块,总面积约1100万英亩。根据该协议,利比亚国油将获得新许可证区块产量的81%。当时,西方石油公司几乎是唯一能在利比亚持续找到商业发现并进行石油生产的公司。不过,这一纪录在1976年被AGIP公司打破,其在地中海的黎波里塔尼亚盆地发现了利比亚首个海上油田,石油储量约45亿桶。
巴西国油争取了Murzuq盆地的特许权,并对300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二维地震勘探,钻了几口井,但只获得一个非商业发现。
20世纪70年代末,出于政治原因,多数美国勘探公司退出了利比亚市场。这为其他国家石油公司的介入创造了机会,特别是东欧国家石油公司。例如,保加利亚国家石油公司获得NC-115特许权,罗马尼亚国家石油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木祖克盆地的另一项特许权。
三维地震技术的力量
20世纪70~80年代,国际油价波动剧烈,油气行业迫切需要更高的勘探成功率。三维地震技术的进步对此提供了有力支撑。
20世纪90年代,陆上三维地震技术在利比亚开始广泛应用。相比二维地震,三维地震能更清晰地揭示地下构造。勘探人员将目光再次投向Murzuq盆地,此前的研究虽表明具备石油潜力,但仅找到一些小型非商业发现。1997年10月,由bp、埃尼公司等组成的国际财团在该盆地发现大型油田Elephant,可采石油储量估计为5亿桶。
21世纪初,利比亚再次向国际石油公司敞开大门。2005年,来自27个国家的51家公司参加利比亚新一轮竞标。埃克森美孚获得海上Cyrenaica平台附近的几个区块。2007年初,利比亚国油宣布多家石油公司分别在Ghadames盆地、Sirte盆地和Murzuq盆地获得新发现。
石油行业与政治密不可分。2011年~2020年,利比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动荡,勘探和生产活动再次遭受重创。过去几年,利比亚的政治态势趋向相对稳定,其再次向有意勘探开发其境内油气资源的公司发出了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