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6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院副院长  张 健

    我国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成本、规模和技术上都有领先优势。当下,大量低碳技术和产业已突破临界点,低碳转型大势不可逆转。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显示,2010~2023年,光伏、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分别下降了90%、70%、63%,以此为代表的大量清洁能源产品已跨过化石燃料发电成本的临界点,在未来将成为市场的优先选择。

    此外,新能源产业也成为各国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抓手,成为全球经济低迷环境下发展动力最足的引擎、发展前景最大的“蛋糕”之一。因此,即使不考虑气候影响,低碳转型也有着内生的经济动力,不会轻易逆转。

    然而,在全行业普遍“内卷”的大环境下,新能源产业出现了不良竞争局面,对全球低碳转型有负面影响。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等机构报告,我国光伏、风电、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电解槽和热泵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前四者更是占据世界80%、60%、80%和60%的绝对主导地位;我国的设备生产成本也是全球最低,上述产品的平均隔夜单位投资成本或销售价格比欧美低40%~66%。

    在这一背景下,发达国家害怕被“赢者通吃”,采取了贸易限制措施。这包括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以气候为名实施的贸易限制,以及“新三样”惩罚性关税等以产业政策为名实施、针对气候友好产品的贸易限制。从全球视角来看,这种不良竞争就是一个“堵点”,平白增加了低碳转型的成本,延缓了转型进程。

    因此,我国亟须加速重点技术研发示范合作,推动转型成本进一步降低。虽然光伏、风电、电动车等技术已具备了成本优势,但是依旧面临大规模部署装机的瓶颈。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即时性、波动性、不稳定性,目前我国既缺少能够快速响应、调节负荷波动的灵活性电源,也缺少长时间尺度的电力储存和转移设施。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储能、电网等配套技术成本进一步降低,以及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新模式进一步推广。加强技术研发示范合作,让低碳转型关键配套技术的成本加速下降至“临界点”,才能够为“下半场”全社会的深度降碳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进而为顶层的政策制定提供充足的底气。

    放眼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挑战越来越严峻,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共识。相信通过扩大成本、技术和规模上的领先优势,我国将成为引领气候变化和推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