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粗犷的外表下是内心的严谨与沉稳。汤国毅 摄
汤国毅 刘文锦
陈杰很轴,只要他认准的事,非要弄出个所以然来不可。工作29年,凭着这股锲而不舍的轴劲,他荣获“江汉油田劳动模范”“江汉工匠”等众多称号。
在陈杰眼里,成功的过程,就是一只知难而进的蚂蚁认准了目标,翻越障碍,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过程。
没有打不了的硬仗
在江汉油田采服中心工程维修大队,有口皆碑:高级技师陈杰粗犷的外表下是内心的严谨与沉稳。
1800道焊口,仅有3道返修,陈杰对这一近乎足赤的战果仍不满意:“这一仗,我们还可以打得更好。”第一次带领技术团队参与重点工程建设,第一次推广氩弧焊焊接工艺施工,陈杰顶着压力前行。
2018年4月,陈杰任荆州采油厂同兴集油站整体改造工程的技术总指挥。这是采服中心第一次对外承接大型地面工程施工项目,也是陈杰第一次独挑技术大梁。此前,该工程已准备了近一个月。
为打好这一仗,陈杰拼了。
吃透图纸是施工的第一步。3天3夜后,9条管线44个穿越点142个支墩和板涵点的精确坐标已深深刻进他的脑海。他大胆提出采用焊接速度快、变形小、焊接质量更优良的氩弧焊焊接工艺施工,这在工程维修大队还是第一次。
为此,他挑选5名技术过硬的电焊工及其他操作人员共14人,分成5个小组,划定责任区,各管一片、各司其职。自己担任质量总监,像一只忙碌的蚂蚁在各个焊点巡检,每天,微信运动的统计步数都在两万步以上。
氩弧焊施工不能见风见雨,陈杰利用废旧材料,自己动手制作防风棚。巡检完每道焊口,陈杰的脸庞早已化作“盐碱滩”,用手一抹,满是细盐末。
经历40天的连续奋战,工程圆满收官,陈杰瘦了6公斤。甲方指定的检测机构负责人说,第一次就能取得99.9%的好成绩,着实不易。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让陈杰上”,简短的一句话让陈杰又挑起了江汉油田涪陵采气项目组维修保运的重担。2019年1月,当他带着人和设备赶到涪陵时,全队的人都傻眼了。油与气的维保完全不一样,所带设备与工具都派不上用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办法就想办法。”多年的集训与赛场拼杀,让陈杰养成临危不乱的性格。他能在强手如林的比武场上,把零件放样精度从容不迫地控制在0.2毫米之内;他也坚信导师说过的一句话:遇到困难迎上去,你就赢了一大半。
维保的重点在于清堵,除砂要先停气,既耽误时间,又影响产量。夜深人静,陈杰开始思考破解之法。细砂聚而成豆,质地并不坚硬,捅破后,利用管道气压能将它反向冲散。第二天,他坐镇指挥,在不停气的情况下,通过3次迅速开关阀门,捅破的砂尘被冲了出来。原先需要5个人6小时才能完成的清堵任务,现在只需3个人15分钟就轻松解决。
在涪陵的10个月,陈杰没睡过一个好觉。离开涪陵时,他留下了一套规范完整的维保资料。
“我是大伙儿的主心骨,必须想在先、干在前。”在一次次攻克难关的过程中,陈杰完成了人生第2次“沙场秋点兵”。
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2022年7月,工程维修大队承接了30千米供水管道施工任务。在山区,3个月内,将3000根直径73毫米长9米的管件安全无损运至坡陡上、林密处,难度可想而知。
他们之所以有如此底气,得益于拥有一个“宝贝”:陈杰主导研制的自行式液压连管机。
发明创造缘于追求高效。陈杰在一次管线施工中,发现运管作业不合算,管径并不大,却总动用大型设备,劳动强度大、工期长且质量不易控制。在他看来,机器冒出的不是黑烟,而是沾满汗水的成本。
于是,第1代连管机问世,机头是报废的摩托车改装的;第2代加大了轮径,通过率提高;第3代驱动方式改为橡胶式履带,适应性大幅提升,在涪陵山区管道施工中大显身手。
200处坡道弯道,海拔落差100米,这只长不足3米、高不过1米的机械“小怪兽”油门一开,大吼一声,爬坡上坎,如履平地。随后,前拉后拖,左转右挪,在泥泞而狭窄的弯道之间打起“太极”,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将管材一一拉运到位,单天连管最高完成817米,比用传统工艺时效提高1.6倍。
“没有它,我们完不成这个任务。”同事对这一神器大加赞赏。大家看着陈杰那专注的眼神,觉得第4代机具的改进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