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戴 莹
“不好意思,接个电话。” 采访罗军时,不到1小时,中途被打断了六七次。
37岁的罗军是江汉油田产建管理中心地面管理室副主任,在产建管理中心办公室,很少能见到罗军的身影,因为他整日在红星区块各个施工点奔波。偌大的施工现场,抬眼望一望,那个身穿红工衣、走路飞快,在各个施工点来回穿梭的人一定是他。
红星区块开发两年多了,过去的730多个日夜,罗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两年间,罗军承担的红星区块500亿立方米增储工程地面建设工作成效显著,10个集气站点14口重点井已全面建设完成,日产气量达55万立方米,成为江汉油田重要的增储上产阵地。
红星区块位于湖北省利川市建南镇大山深处。这里山势连绵起伏,峡谷众多,雨季漫长,山体易垮塌滑坡,开展管线穿越工作,难度很大。每天天不亮,罗军就第一个赶到施工地点,勘查现场、优化设计、解决难题……直到太阳下山才回宿舍休息。即使睡觉,他也不敢关机,随时待命。
今年3月,在红页13HF井的输气支线铺设中,细心的罗军发现半山腰的4户农家就在支线施工的正下方,一旦下暴雨,将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怎么办?施工不能停,农户安全也要保证。他和施工单位分段制定施工方案,采取为山坡植筋筑墙、修建导管引流、拦河筑堤等方式,紧锣密鼓开展施工,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也确保了施工进度。
今年4月,重点井红页7HF要试气投产,时间紧、任务重,罗军不分白天黑夜地开展材料供应、场地整改、设备安装等工作,连续十几天加班到深夜,眼睛都熬红了。该井投产后,日产量超32万立方米,创了红星区块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罗军不走寻常路,大胆开展各类技术创新,根据红星区块的气井压力低、含水量高的特点,持续改进优化一体化撬装采气设备。首先取消了加热炉,节约采购成本,之后他和设计、施工单位反复沟通,经过10多轮次的优化,最终形成油田首创的“双层四单元”可灵活组合的一体化撬装采气设备,相比普通的采气设备,占地面积减少50%,工期减少25%,预制化率提升了80%,平均单井投资节约20万元。“这种一体化撬装设备相当于把分离和计量设备组合成‘上下铺’,安装设备就像搭积木一样,方便、快捷。”罗军介绍道。
作为产建管理中心“管理+技术型”的青年干部,近年来,他先后获得“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油田劳动模范”等荣誉。
采访结束已近深夜。被问及累不累时,他坦言,跑现场哪有不累的,但工期不等人,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为天然气持续增储上产再加把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