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建芬 通讯员 李 彦
“这两年,采油工艺的门外汉已经能够胜任岗位、熟练操作,从遇到异常井时紧张不安到现在能冷静分析油井工况变化,非常感谢院里为我量身定制了职业规划。”9月19日,在青年座谈会上,江汉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坪北所青年员工何宗礼感触良多。这是该院抓好青年员工培养工作的一个缩影。
为帮助青年员工成长成才,近年来,江汉油田工程院为他们量身定制发展路径,并提供多元化培训平台,组织跨区域交流锻炼,让他们挑大梁唱主角,有效激发其干事热情。
一人一策,激发干事热情
“刚来的时候不知道要怎么干,觉得很迷茫,院里结合我所学的专业,帮我明确了主攻方向和学习计划,一下子干劲足了。”去年入职的青年员工徐涛说道。现在,他不仅懂地质,还学会了很多工程专业知识,在工程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蒲宏远两年前入职工程院,从最基本的措施设计编制开始学习,先后参加工程院和油田举办的青年科技论坛与地质工程一体化数模大赛,均获二等奖。由于踏实的工作表现与优异的工作业绩,2024年他被评为武汉市硚口区优秀共青团员。
工程院根据新入职员工个人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并开展各类专项劳动竞赛、业务竞赛,不断激发青年人才干事创业的动力。
为确保培养效果,工程院精准锁定对象,走好结对帮带助成长之路。对毕业三年以内的高校大学毕业生和新入职员工,开展导师带徒工作。其中,对入院不满一年的员工采取双导师带徒工作机制,并签订导师带徒协议书。主管部门还组织专家定期对师徒协议履行效果进行考核鉴定,帮助青年员工定好位、起好步、走好路。
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孙志扬、油田科技明星刘军、院劳动模范岳泉……年轻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多元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施工人员,尤其是年轻的技术人员,不仅要知道应该怎么干,还应该知道为什么这么干。”9月12日,工程院专家夜校第23讲开课,高级工程师刘晓瑜为青年员工讲授《水力压裂施工基础知识介绍》。
“不同区域的现场情况大有不同,听完课程,真是觉得压裂的门道很多,我还没有窥探到冰山一角。”青年员工刘珂江听完课后感慨。
工程院现有员工378人,分散在涪陵、武汉、江汉等地区。针对这一状况,该院按照强化基础、补阙拾遗、提升技能的原则,个性化定制课程,以“专家在哪儿,哪儿就是主会场”的原则,开展线下会议和线上直播相结合的培训,并将课程录播上传至院网站。
通过搭建工程技术云课堂系列讲座平台,工程院打造了不同专业领域的培训课程,有效提升青年人才业务水平。截至目前,该院共开展专家夜校讲堂、青苗计划等培训28场次,参与培训人员1260余人次。
与此同时,为拓宽青年成长成才渠道,该院把专题培训与集中轮训相结合、外出调研与专家讲学相结合、行业自训与员工自学相结合,分层分众,循序渐进,满足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需求,实现培训由单一型向多元化的转变。
基层锻炼,增强实践能力
“今年我到涪陵进行现场压裂学习,在专家指导下,对照泵注程序一步步完成了施工,看着自己指挥完成的压裂施工曲线,非常高兴自豪。这次经历让我明白,要多到基层锻炼,多在实践中打磨,才能学得更深、走得更稳。”跨区域交流学习结束后,坪北工程所青年员工周卓深有感触。
一线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工程院积极开展武汉科研所和一线工程所青年人才跨区域交流工作,目前已有9个党支部共20名青年人才开展交流锻炼,有力促进人员循环流动和一体化培养。
智能环境测试所的青年员工孙晓朝交流到清河工程所近两个月,积极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了解注水相关工作内容,学习注水调整方式,参与产液剖面测试与分层注水工艺现场实施,并提出配套方案。经过在生产一线的实践锻炼,他明显感到自身专业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针对青年成长需求,工程院还结合科研生产实际,差异化制订青年人才赴实验中心实习计划,探索实验仪器认领机制,促进青年科研人员回归实验室,提升其实验水平。除此之外,该院持续推进干部下基层实践锻炼工作,今年安排6名年轻干部分赴坪北经理部、涪陵页岩气公司等单位基层班站学习锻炼。
李少明原在工程院生产安全部(科技管理部)工作,今年被派去坪北所学习锻炼。围绕每日产量动态管理、工程车辆运力提升、重大隐患应急演练优化等课题,他积极开展研究,形成了针对性精细管理提质提效方案,解决了生产运行管理的难点痛点问题,收到明显效果,为推进科研生产一体化提供有力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