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马广俊蹬杆调试配电线路运行监控配套装置。

    “维修其实很简单,难的是找到问题出在哪儿。有时候故障点太隐蔽,人眼很难看到。”胜利油田电力工人马广俊决心发明一个能够快速判断故障点的检测仪器。

    李晓嫚 顾馨尹/文 徐春辉/图

    马广俊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攀爬120米高的电力铁塔时的情景。

    风在耳边呼啸,铁塔的顶端微微摇晃,仿佛随时会失去平衡。等终于到达塔顶时,风势更大了。塔尖的晃动让他的手脚不停地颤抖,心跳加速,“根本不敢往下看”。

    马广俊今年已经50岁了,是胜利油田电力公司的一名电力工人,巡线爬塔是他的工作日常。马广俊还是一名发明家,获得过7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18年,他被评为胜利油田技能大师——在职工数超过8.5万人的胜利油田,获得这个称号的仅有48位。

    尽管诸多荣誉加身,马广俊仍在电力一线干“辛苦活儿”。在他看来,一线工作会遇到很多的难题,很多人选择去适应、去逃避,而马广俊,就要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011年冬天,马广俊和同事一起去排查线路故障。当时,大雪覆盖了路,9.6公里长的线路上他们一根电线杆接着一根电线杆地排查,找了3个多小时才最终确认了故障位置,所有人的工衣、工鞋都湿透了。“维修其实很简单,难的是找到问题出在哪儿,有时候故障点太隐蔽,人眼很难看到。”这次经历让马广俊意识到,必须有一种更为高效的手段来辅助故障定位。

    马广俊开始研发配电系统故障查找定位仪。工作之余,他在网上搜索,去图书馆找资料,有时把周末休息时间也搭进去。

    1个月后,他完成了初步设计并进入试验阶段。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他又遇到了高阻故障查找的技术难题。随后的试验中,只要有故障点,无论刮风下雨,马广俊都会扛着20公斤重的设备去现场检测数据,根据试验结果不断修正设计方案。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之后,配电系统故障查找定位仪终于研制成功。

    马广俊清楚地记得,在实际应用验证的那天,东营下着暴雨,一条35千伏的电力线路出现故障。当地工作人员检查了两天也没有找到问题根源。这条线路连着当地渔村,断电两天,渔民都很焦急。

    马广俊和同事决定带着配电系统故障查找定位仪去变电所试一试。没想到,这一试,还真就发现了问题。仪器检测出,不是线路出了问题,而是变电所的高压开关柜里的电流互感器出现故障。

    “电力出现故障时多是怀疑线路或用电设备,但这次的故障点却是出现在了变电站源头,难怪在外面线路上找了两天都没结果。我们把变电站的开关柜打开,那里头都是高压带电设备,谁也不敢进去查,但用肉眼又根本找不到,我们用定位仪一下子就检测到了故障位置。自那以后公司就认可了我们的设备。”对马广俊来说,创新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从冒出想法到成功应用,配电系统故障查找定位仪的研发耗时3年。如今,这套设备已经更新到第8代。在马广俊看来,“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毅力,不要怕麻烦,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刚工作时,为了弄清楚电源操作问题,马广俊下了班就蹲在电动车修理店观察,当时还被店家当成了偷师学艺的。

    那时,网络还不发达,他就买CD光盘和专业书籍,自己摸索,一遍失败了,就换方法再试一遍。实在搞不懂,就去问周围的人,把人问烦了,就过一会儿再继续去问。后来,他拿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学历。

    正是由于自己的这段成长经历,让马广俊更注重发明的实用性,希望原理通俗易懂、工具好上手。他的很多实用发明,道理一说就透。2009年6月,以马广俊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马广俊开始带着同事一起搞创新。工作室设立“物质奖励”“专利署名”“评先树优”3个激励点,鼓励员工积极创新。

    在马广俊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有21人次参加电力总公司及以上技术比赛并取得名次。4人次在胜利油田举办的技能比赛中取得送配电线路工种的名次。有9名员工取得高级技师资格,11名员工考取技师资格证书,4人被评为油田技术能手。工作室共取得创新成果338项,成为员工的“创新孵化基地”。

    如今,马广俊仍奔波在一线。电力维护工作辛苦而危险,外线工作更是需要高空作业。爬杆一爬就是15米,爬塔一爬就是120米。爬上去就得半个多小时,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

    马广俊年纪大了,上去爬两级就得歇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