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我想,这是一种节俭习惯,更是一份情感、一份留念,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韩同帅
父亲今年90岁高龄。每次回山东昌邑农村老家探望,我总能看到他那件特别的雨衣:虽不曾穿过,颜色崭新如初,却如同煎饼般变成了碎片。
记忆中,小时候夏天的雨水特别勤、特别大,沟满壕平司空见惯。我和哥哥姐姐整天在街道上的水流中嬉戏打闹,大人们则忙着跟天斗、跟地斗、跟雨斗。
这种天气,蓑衣就派上了用场,由于它质地厚密,挡雨效果好,穿在身上又不耽误两手干活儿,所以很受大家欢迎。
我家有一身蓑衣,儿时常见父亲挽着裤管、穿着蓑衣,冒雨掏水沟、干农活儿、送公粮。那个年代,蓑衣就是家里的宝贝。
几年后的一个雨天,在县城教书的堂叔来我家做客。堂叔穿了一件颜色明亮的外套,一问才知是雨衣,不仅轻便,防雨效果还好。从此,我就非常渴望我们家也能拥有这样一件雨衣。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胜利油田工作,单位配发的劳保用品中就有一件雨衣。我喜不自胜地赶回老家,打算将雨衣作为参加工作的见面礼送给父亲。
接过雨衣,父亲满眼放光,小心翼翼地从包装袋里抽出雨衣,摊在炕上,像欣赏艺术品一样,这瞧瞧、那摸摸。一会儿说质地真好,一会儿夸样式真棒,还把鼻子凑上去闻,有些刺鼻的胶味也没有让他感到不适,反而赞不绝口:“这个味道,真好!”一副满心欢喜、爱不释手的样子。
突然,他直起身子,把雨衣叠好推给我,清了清嗓子说:“不用啊不用,这玩意儿乡下用不着,也用不惯,你还是带回城里自己留着用吧。”我推说坐办公室用不着雨衣,有把雨伞就够了。一再坚持之下,父亲才勉强把雨衣留下。
回到油田,我总想象着父亲风里来、雨里去,威风凛凛地穿着我送的雨衣。直到有一年夏天回去,却发现他居然还在用蓑衣,我难免有些愠怒:“爹,你怎么不穿雨衣呢?”
父亲脱掉布鞋,爬到炕上,打开衣柜锁,搬出里面一层层的被褥和衣物,从柜子最下面捧出了那件叠得方方正正的雨衣。父亲双手捧着雨衣,满脸自豪:“这可是你成为公家人发的第一件雨衣!”可是展开一看,都已经断成了一块块的煎饼状了。父亲满脸懊悔,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忙活了大半辈子,父亲过惯了贫穷困苦的日子。骨子里,他舍不得吃、舍不得用,一切都留着、攒着、放着。旧东西修了又修、补了又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直到再也无法修补才会丢弃。那件碎成片的雨衣就是这样,至今他都舍不得扔掉。
(作者来自胜利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