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2版:中国石化报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接第一版)
但是,长期以来碳纤维核心技术被海外垄断。为实现国产化,中国石化历经10多年的研发探索,成功攻破大丝束碳纤维关键技术,一举改变我国大丝束碳纤维依赖进口的局面。
碳纤维只是中国石化在新材料领域高质量发展上的一个缩影。
在伶仃洋上,中国石化用仅有头发1/10粗细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制成缆绳吊起港珠澳大桥6000吨重的沉管隧道。
高性能聚丁烯、阻燃聚丙烯树脂、阻隔应用材料……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最新公布的化工新材料2023年度创新产品上,中国石化7个产品榜上有名,为建设制造强国夯实“材料之基”。
5月的东海之滨,镇海基地1100万吨/年炼油和高端合成新材料项目进入施工高峰。建成后将提高国产高端化学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除了镇海基地,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暨绿色石化先进材料产业基地、天津南港高端新材料等集群项目建设步伐也在加快……中国石化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向“新”发力热氢风光拓新局
初夏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中国石化库车绿氢示范项目的光伏发电厂里,50多万块光伏板如蓝色海洋延展。
这一项目是中国石化在光伏制氢领域的重要探索,将光伏发电与氢气制备相结合,将光伏发出的电用于电解水制取氢气。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国石化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马永生说。
热氢风光,多能互补。中国石化用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既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治本之策,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绿色动能。
——聚焦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加速建立氢能全产业链条。
中国石化围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及山东、成渝等重点地区,加快布局氢能重卡、氢能物流走廊、港口园区等场景的加氢站建设。目前,已建成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11座,发展加氢站128座。
同时,规划中的“西氢东送”管道将把乌兰察布的“绿氢”通过管道输送至京津冀地区,助力实现京津冀地区绿色低碳发展。
——持续深耕地热领域,成为国内最大的地热能开发利用企业。
中国石化已建成地热供暖近1亿平方米,创新形成了地热系统形成机制、热储传热机理两大基础理论,攻克了“取热不耗水”的工程技术。
建设我国首座碳中和加油站、香港首座公众加氢站、山西首座重卡换电站……一个个新能源标志性项目,展示着中国石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与探索。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