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541区块,胜利油田技术人员与胜利石油工程钻井施工人员探讨技术方案。朱克民 摄
□田承帅
陆上,4.2天、2.5天,商541、滨37区块接连刷新钻井周期纪录;海上,101.2吨,埕北208B-P2井刷新胜利海上稠油单井日产纪录……
从陆地到海洋,胜利油田和胜利石油工程合作开发呈现多点突破的良好态势。双方累计合作动用储量1.45亿吨,建成产能176.7万吨/年,实现了难动用储量在油价40~50美元/桶条件下的效益开发。
一体化协同:风险共担,合作共赢
曾经,胜利油田的很多难动用储量因区块效益评估、工程定额等因素成为“鸡肋”。
为了释放这些储量,2018年,胜利油田和胜利石油工程出台《胜利油田分公司难动用储量合作开发管理办法》(1.0版本),首次在难动用储量开发上开展合作,共同承担可能带来的风险。2022年,2.0版本将合作范围由难动用储量扩展至“双低”及高成本单元。2023年,3.0版本深化“风险共担、合作共赢”,胜利石油工程独立承包,自主决策、自主运营,按照市场油价进行效益分成,合作分成收益更大。
在合作开发过程中,双方建立以运营权流转、项目化管理、市场化运营、运行保障为核心的4项机制,变甲乙方为合作联合体,形成了“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开发新模式,一些边际储量得到释放。
“甲乙方就是合伙人,目标同向,有了共同做大产能的诉求。”集团公司高级专家万绪新说,“原来,工程公司与油井产能没有关系,挣的是工程款;如今,单井产能直接关系到工程公司的效益。”
全要素集聚:极致优化,创新驱动
谷雨时节,位于白莲湖畔的滨37井组现场,各类设备摆放整齐,员工各司其职,忙碌而有序。
地下是井,地面是景。滨南采油厂地质研究所主任师蒋成国说:“与其他井工厂不同,这里采用井口槽模式,是名副其实的‘地下井工厂’。”这正是双方一体优化、创新驱动的结果。
胜利油田和胜利石油工程积极拓宽思路、创新模式、团结协作、一体协同,实施运行部门合署办公、推动一体化深度融合,抓好地质工程、方案设计、运行统筹、工程监督、工作量释放和施工队伍资源等全方位优化。
2013年前后研究部署滨37井组,但因附近地面条件复杂,对环保、噪声等要求高,当时的技术条件难以满足需求,最终未能实施。
井口槽模式让白莲湖井工厂的开发迎来转机。技术人员抛开固有认识,积极应用物探新技术,重新刻画每一条断层,精细描述“地质甜点”,一头扎进海量的试油试采资料、监测资料和生产数据里,力争将源头设计优化到极致。
找准“地质甜点”与“工程甜点”的最佳结合点,双方以油藏地质为基础,以工程技术为手段,同向发力,推动机制、管理创新。
针对白莲湖地下井工厂设计造斜点较浅、稳斜段偏长等特点,他们引进高质量等壁厚大扭矩螺杆、高效PDC钻头、随钻划眼器等工具,同时地质工程协调运行,优化轨道类型,降低施工难度。
他们从源头优化滨37-5-斜2井方案设计,机械钻速提高132%。40569钻井队钻机月度进尺达11950米,创胜利石油工程月度钻速新纪录。
“我们探索形成了具有胜利特色的地质工程一体化模式。”胜利石油工程难动用项目管理中心副经理谢广龙说,“通过多专业融合协作,形成高效的组织运行模式和全过程质量管控模式,推动区块效益开发。”
为尽快破局,胜利油田与胜利石油工程坚持合作共赢理念,充分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将技术创新作为突破关键点,形成了提高单控、超前压驱、优快钻井、高效压裂技术系列。
创新性突破:挑战极限,解放禁区
2023年9月~2024年3月,短短半年,胜利海上稠油区块实现了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跨越。埕北208B-P2井以日产油101.2吨的傲人成绩,刷新了胜利海上稠油单井日产纪录。这正是胜利油田与胜利石油工程一体化发展的新成果,提升了油藏经营价值、实现了整体利益最大化,打造了发展共同体、风控共同体、利益共同体。
一年前,钻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沉寂。发现30多年的商541区块迎来了开发的曙光,在一体化合作模式下,目前完钻26口井,18口井刷新纪录。胜利石油工程临盘钻井项目部经理、党委副书记韩忠文正是参与者之一,他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高度的大局意识和强烈的合作意愿让井打得越来越快。”
“这种油藏开发难度大,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开发方式。”胜利油田鲁明公司副经理姜忠新说,“合作开发‘救活’了这个区块。”
多年来,双方合作区块单井平均日产油6.6吨,每年百万吨产能投资大幅下降。
效果看得见:胜利油田连续稳产5年后,2023年实现原油产量箭头向上;胜利石油工程通过管理方式变革、创新提速,持续促进工作量释放,分成油创效超3亿元,钻机动用率提至92.4%。
积力所举,则无不胜;众智所为,则无不成。目前,胜利油田和胜利石油工程初步制定了三年的建产规划,合作新建产能100万吨/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