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图为伊萨正在编写土库曼语版安全通识培训课程。杨常胜 摄

    ●杨常胜/口述 蒋 振/整理

    最近,胜利石油工程公司土库曼斯坦项目部频频传来关于扎聂夫·伊萨的好消息。他主讲的“土库曼语现场安全通识培训教材”荣获优秀创新成果奖,而他本人被评为优秀海外项目员工,并成功晋升项目最年轻的外籍安全主管。在为他感到高兴的同时,我不禁回想起与这位土库曼斯坦小伙子的“三面之缘”。

    初出茅庐的帅小伙

    初见伊萨,是在三年前一场熙熙攘攘的入职招聘会上,我一眼就注意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帅小伙。他身材高大健硕,乌黑的卷发下是高耸的鼻梁和深邃似潭水的黑眼睛。其他人都在讨论工作、薪酬时,他却独自坐在一旁,静静地阅读着手中的书籍。

    正式面试时,略显羞涩的伊萨告诉我,他不仅是安全健康管理专业大学生,还曾经到中国上海留学。当我问他入职后的愿望,他回答:“想和中国同事一起练习汉语。” 我鼓励他说:“好好干,也许还会有别的收获。”伊萨腼腆地笑了笑,从此他与中国石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与中国的缘分也进一步加深。

    结实能干的工程师

    再次见到伊萨,是在一年之后的项目营地,当时他已经是一名见习工程师了,身材更加魁梧,皮肤被阳光晒成了健康的棕褐色。

    “我之前的汉语都算白学了”,还不待我开口,他就笑着说道,“放钻杆的是‘鼠洞’,井架上的平台叫‘猴台’,还有师傅们的四川话、山东话、河南话,我真怀疑在中国留学时,老师教的是不是汉语?”

    “那你怎么办?”我被他逗笑了,问道。“重新学呗!”伊萨的回答简单直接,他一边适应着各种方言,一边跟着中国师傅们熟悉设备操作,掌握技术工艺,安排施工运行……一步一个脚印学习现场每一项重点工序。

    “今天,我来拿我的第二个‘中国学位’。”他神秘地对我说。原来,他是来项目部参加见习工程师转正考试。几天后成绩公布,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我也为他的优异表现竖起大拇指。

    自信稳重的安全官

    第三次见到伊萨是在项目部创新成果发布会的现场。作为项目安全官,他身着崭新的橘红色工衣,自信地站在舞台中央,向评委们介绍他的成果:“随着当地化用工比例提高,为新入职的土库曼斯坦员工开展现场安全通识培训十分必要……”

    我知道,他为了这套培训课程付出了很多心血。当地没有现成的行业规定,他就对照项目部安全管理制度,整理出“保命五条”“四懂三会”等基本安全要求。每一个单词都要由汉语翻译成俄语,再由俄语翻译成土库曼语,必须字斟句酌、确保准确。一本俄汉双语《石油技术专业词典》已被他翻烂。有些工具设备没有对应词汇,他就请中国师傅们拍照或画出来,自己再找来实物一一验证。

    为了使培训内容贴近实际,每完成一部分课程他都会整理出来,趁着项目部晨会、安全培训、交接班会的机会,试讲给中国师傅、当地员工听,征求大家的意见并反复修改完善。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现场安全通识培训课程终于获得项目部的认可,成为所有当地新入职员工的安全培训“第一课”。

    “杨,感谢你当年的鼓励,”发布会结束后,伊萨紧紧握住我的手,感激地说,“项目部三年工作经历让我收获很多,未来的道路有挑战,也一定会收获满满。”他那灼热的目光、自信的微笑和紧握的双手传递的是信任和力量。祝愿他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切顺利,也希望我们的项目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