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2版:中国石化报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郑瑞波在焦页87号采气平台查看气井压力。李占军 摄
戴 莹 王 彦
“郑专家,你真神,焦页87-2HF井仅用3天就完成了转抽作业,如果用传统技术,这种转抽作业需要12天!”4月18日,在涪陵页岩气田井场上,气田作业队队长向勇说。
郑瑞波现任江汉油田重庆涪陵页岩气公司采气工艺专家、江汉油田郑瑞波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今年41岁,和油气打了16年交道,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达人”。
2008年,郑瑞波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江汉采油厂基层队站实习,一年后,由于表现出色,被选拔进厂采油工艺研究所,跑野外、作分析成了他的常态。他把办公室当成家,3把椅子拼成床,困了累了就躺下休息一会儿,精神好了就起来画草图、改方案、想措施。2019年,他主持发明的“联作”系列修井技术,颠覆了行业传统,将举升采油和修井作业深度融合,多次打破油田修井最深、用时最短、产量最高纪录,成为低油价下油田效益开发的“利器”。
“较真,敢于挑战权威。”同事这样评价他。2013年,在使用美国一家技术服务公司的“有杆泵现代设计与模拟系统”软件时,他发现系统数据有误差,如果问题不解决,油井设计方案就达不到最优。
经过3个月潜心研究,他找到了症结,把研究结果和修正意见传给这家公司。不久,一封感谢函传回了邮箱,这家公司技术总监诚恳地说:“你是我公司全球油田用户中第一个发现这个问题,提出修正意见的优秀工程师,你的建议使我们的产品更加完美,我们深表感谢!”
近年来,随着页岩气大规模开发,涪陵页岩气田成了油田增储上产主阵地,但不少气井井筒积液严重。“气井最怕水,就像人喉咙黏了痰会呼吸困难一样,井筒积液会造成气井‘胸闷发慌’,严重时还会停产。”谈到积液影响采气,郑瑞波形象地打了个比喻。
能否将传统的抽油机采油技术“移植”到页岩气井上?带着这个想法,郑瑞波和同事在气田试行抽油机排水采气技术。“试行这项技术的难度大、风险高,好比唐僧西天取经,险象环生。特别是抽油机运转时,万一发生抽油管杆断脱,井口存在油气敞喷风险。”不少业内专家听说后,一个劲地摇头。
但郑瑞波并不放弃,他不分白天黑夜地查文献、跑现场,经常在井场一待就是10多天。3个多月后,他研发出“全封式盘根盒+坐封式抽油泵”组合配套井控防喷技术,成功解除了井口喷漏的安全风险,打开了抽油机排水采气技术应用的大门。
新的问题接踵而来。由于页岩气井阵发性出水,经常会造成管杆干磨,导致检修周期短。他又开始新一轮攻关,经过无数次试验,推出“油管回灌掺水防干磨系统”生产流程,使抽油机排水采气技术在气田成功推广,救活了一批“水淹井”,创建了国内最大规模的抽油机排水采气示范平台。他还不满足,为页岩油气井量身设计“试气机抽喷采联作一体化”管柱,提高页岩油气产量,极大降低页岩油气井井控风险。
“当前,油田正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第二次跨越,我将把页岩油气井水平段高效排采和复杂井筒修井技术作为新的攻关课题,为油田增储上产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郑瑞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