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姓名:张 乐
职务: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集团公司高级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校企连聘学者
荣誉:全国三八红旗手
赵凌燕/文 胡 漪/图
“这里是梦想开始的地方。”多年后,张乐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踏在石科院门前的情景。一转眼,她已经在这里学习钻研了20多年。
1998年的初秋,张乐乘坐北上的列车,前往石科院读研。2001年,硕士毕业后她留院工作,同时开始攻读石科院在职博士。其间,作为李大东院士团队成员,张乐全面参与石科院第二代和第三代催化剂的研发。
前十年,踏踏实实跟随团队学习积累,为她之后十余年挑大梁带队伍打下坚实基础。
真正让她绽放光芒的第四代催化剂研发,也在酝酿中开始。
2011年,石科院正式开始第四代催化剂研发项目,36岁的张乐受命担任项目负责人。如何保证催化剂的高活性和高稳定性,让国产催化剂赢回市场,成为摆在张乐案头的难题。
研究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始。试验中,需要将不同的样本送给评价装置检测其完成度。当时,为了第二天能将样本及时送寄,张乐常常在办公室通宵工作。
科研工作者需要耐得住寂寞。即便经历了99次失败,张乐也会毅然开始第100次试验。在她的带领下,团队突破瓶颈,形成了定向控制金属前驱物结构的活性相构建技术,实现两种活性金属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催化剂活性大幅提高。
然而,催化剂长周期活性评价数据显示,新研制催化剂的稳定性未达到预定目标。“是在原有基础上调整配方,还是从基础研究开始重新探索?”面对两难抉择,张乐决定选择后者。
“科研工作遇到瓶颈时,需要不断拓宽知识边界,探索新的可能性。”通过大量试验,张乐最终确定积炭是影响催化剂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之前催化剂领域文献普遍认为积炭是在载体上,我们通过新的研究发现积炭积在金属上。”这为提升催化剂稳定性提供了思路。
在新思路的引导下,团队研发出RS-2100和RS-2200加氢催化剂,性能及成本明显优于国内外同类催化剂,可以满足国六柴油标准对硫和多环芳烃含量的要求。历经重重考验,第四代催化剂通过了基础研究和小试研究。
工业装置能否成功实施是一项技术的生命力所在。2014年,第四代催化剂在九江石化进行工业放大试验。为确保工业试验成功,团队成员长期驻守在企业生产一线。
盛夏的九江,生产现场温度接近50摄氏度。塔顶顶端,温度更是陡增。张乐和团队成员到达顶端时,衣服已经几乎被汗水浸透。
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高温炙烤着整个塔顶,时间仿佛凝固。张乐一边盯着检测人员,一边盯着仪器里的数据,心里忐忑不安。对讲机传来监测人员的口令,“数据合格”。反应效果达到预期,这标志着放大试验圆满成功,第四代催化剂性能得到验证。整个团队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工业装置开工期间,张乐及其团队成员24小时不间断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调整优化方案,顺利实现了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和长周期稳定运行。
工业试验成功后,上级部门组织业内专家进行鉴定评审。通过多项指标考核,专家们一致认为第四代催化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之后的9年时间,石科院第四代催化剂迅速推广全国市场,并出口国外市场,稳定性也在各地的炼厂得到了验证。
“国家和市场的需求就是科研人员创新的方向。”张乐践行自己的承诺,积跬步、至千里,始终保持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在自己科研人生路上,笃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