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1版:中国石化报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方向晨,1960年5月生,安徽桐城人,198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石化大连(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原院长,现任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战略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扫码了解更多详情

    本报记者 洪晨曦

    1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上,大连(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原院长方向晨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这是我国首次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共评选出81名“国家卓越工程师”、50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

    表彰大会后,记者在北京见到了方向晨。回想起捧过证书的那一刻,这位“国家卓越工程师”脸上不由得露出自豪的笑容。“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整个科研团队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石化长期重视发挥科技创新工作者作用、加快推动科技创新的肯定。”

    生于江淮之地安徽桐城,扎根渤海之滨辽宁大连,方向晨将整个职业生涯奉献给石油炼制技术研究,为我国加氢技术跨入国际领先行列作出重要贡献。走过四十载科研路,方向晨不谈艰辛,唯有从容,“我这一辈子,只干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科研要做好,基础先打牢

    时间的指针拨回1978年,那时国家引进了4套加氢裂化装置,拉开石化领域浩浩荡荡的科研序幕。也是这一年,中学起就热爱化学的方向晨,成功考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与化学结下不解之缘。

    4年后,方向晨被分配到大连(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首先摆在面前的是选择什么研究方向。当时,催化剂和加工工艺开发都是热门选择,但方向晨相信,“反应动力学是它们的基础知识支撑,只有先把反应过程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弄明白,才能从跟随别人变成慢慢赶上和超越别人”。

    加氢技术在整个炼油化工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脱除原油杂质和生产清洁油品的必需技术;另一方面,也是炼油和化工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手段。就这样,方向晨毅然选择了“冷门”的加氢反应动力学研究。

    彼时我国炼油工艺还有许多空白,方向晨暗下决心,“有朝一日一定要将这些空白补齐”。

    1988年,方向晨被派往英国威尔士的天鹅海大学进修,回国不久就承担起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科研任务——中国石化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缓和加氢裂化动力学实用数学模型”。“熬过”计算和实验的循环往复,“挺过”夜以继日的大量研究,他带领团队成功建立起反应动力学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精准测算不同原料和条件下的加氢反应结果,而且可以指导工艺试验和催化剂开发。由于应用空间广阔,该模型荣获1994年度中国石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很感谢当初选择反应动力学作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地基’先打扎实了,一辈子都在收获。”尽管这不是方向晨拿过的最高荣誉,却是他最骄傲的科研成果之一,正是该模型为日后炼油加氢系列技术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国内加氢裂化技术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每一滴原油都要“吃干榨尽”

    缓和加氢裂化动力学实用数学模型是基础,为方向晨的科研之旅插上腾飞的翅膀。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加快改革开放进程,石油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血液”,消费量快速增长,国内石油产能已不足以满足发展需求,我国开始大量进口原油。然而,进口原油中含硫劣质原油比例较高,如何处理含硫原油成为横亘在炼油技术面前的一大难题。

    “当时全国仅有7套适应含硫原油加工的加氢裂化装置,远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新建装置肯定来不及了,我们只能选择改造。”方向晨主动请缨去和“硬骨头”较劲,运用动力学模型等基础工具,通过中试实验验证11种不同的可行技术方案,带领科研团队对7套装置进行脱瓶颈扩能改造,使装置的总加工能力近乎翻倍。其中,镇海炼化的加氢裂化装置加工处理能力从80万吨/年增至220万吨/年,所耗资金却仅相当于新建装置的五分之一。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