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王福全 通讯员 王丽华

    10月23日,塔河油田于奇区块超稠油井于奇3-2CH生产原油104.6吨,该井投产近4个月,累计贡献超稠油13346吨。

    “这是我们针对稠油油藏缝洞精细刻画、油气疏导、分段改造完井等技术进行迭代升级,突破超稠油开发难题,收获的又一成功案例。”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塔河开发研究所所长张娟说,迭代升级后的技术在现场推广15个月,在100余口超稠油井成功应用,累计生产超稠油32.8万吨。

    原油黏度超过100毫帕·秒就是稠油,超过5万毫帕·秒则为超稠油,塔河油田部分区块的稠油黏度则高达几百万毫帕·秒。常温条件下,这种超稠油就像黑泥一样,可用铁锹铲起来、用手抓起来,常规开采工艺根本无法正常生产。

    塔河油田的超稠油主要分布在塔河12区北和于奇两个区块,油藏埋深超过6000米,黏度高于100万毫帕·秒,具有超深、超稠、高密度、高黏度、高含沥青质胶质、高硫化氢、高矿化度等特点,开采属于世界级难题。

    西北油田科研人员经过20多年攻关,形成了多个系列的成熟技术。2014年,“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黏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但面对塔河十二区北、于奇区块的超稠油,多项成熟开发技术的使用仍然力不从心。

    “这两个区块的超稠油极具个性,受剥蚀和埋藏破坏作用,部分洞穴被砂泥质充填,储集体有效性变差。”张娟说,“随着油藏含水量上升,地层能量逐渐下降,进入中高含水阶段,井筒流态发生变化,导致掺稀混配不均,稀稠比逐步上升,生产异常情况频发。”

    西北油田围绕超稠油油藏规模储层判别难、提采难度大等问题,展开基础研究和关键应用技术攻关,先后在地层降黏减阻药剂体系研发与评价、超深稠油地层流动规律研究与先导试验等方面取得突破,创新形成了超稠油区精细油气藏描述技术。新技术应用后,确定了“三带一区”中深部为有利靶区,落实探明边界之外原油储量600万吨。

    科研人员还在超深难动用稠油区储集体发育规律识别理论、古岩溶缝洞系统分隔性半定量判别方法、缝洞集合体内部结构刻画表征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理论与技术创新成果,有效解决了超稠油开发的多项“卡脖子”难题。

    2022年,于奇区块生产超稠油7.56万吨,比上年增加5.99万吨。近3年来,塔河油田累计生产超稠油606.6万吨,占油田原油总产量的30%。

    虽有突破,但难题和挑战依然存在。

    目前,塔河油田超稠油开发仍然面临油藏品质相对较差、强剥蚀区储集体有效性认识不清等诸多难题,受生态红线影响,超稠油的经济有效开发与规模动用也面临着新挑战。

    “我们将坚持滚评—产建—注采一体化,不断探索新的超稠油油藏类型,力争尽快形成一套更适应现场需要、更趋成熟的超稠油开发技术系列,为塔河油田产量硬稳定作出新贡献。”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塔河开发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姜应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