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换芳 通讯员 唐 勇
“作业要仔细一点,一定不能返工。”8月8日14时,河南油田油服中心采油维修1队队长李强通过视频监控系统仔细巡查了当天的16个作业现场后,拿出对讲机,叮嘱江河采油站更换减速箱现场的员工注意细节。
“有了这个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同时监督16个作业现场,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效率比之前提高了2倍以上。”李强介绍。
采油维修1队主要承担河南油田采油一厂双河、赵凹、江河、下二门等4个采油站的地面工程维修、部分举升车保障服务和清洗管线、毛辫子加工等任务。
劳动强度大,可员工老龄化严重、自动化作业程度低、作业效率低、生产成本高,提高产值的空间极小。
采油维修1队针对这些问题,以精益管理为抓手,大幅增加电动高效工具、大力控制材料浪费、推进全员精益管理,班组作业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今年前7个月,该队作业效率同比提升13%,增加产值50.28万元,在集团公司“五项劳动竞赛”中,被评为金牌维修队。
电动工具唱“主角”工作效率翻了番
“以前需要半天完成的工作,现在2个小时就搞定了,这电动扳手就是好使。”8月8日,拆装完10-12井抽油机减速箱的螺丝、阀门后,采油维修1队员工马学军擦拭着电动扳手,赞叹道。
一台抽油机大约有74条螺丝,井口通常有7个闸门、50多条固定螺丝,人工拆装需要半天时间。拆装的时间越长,耽误生产的时间就越长。
“有电动工具就好了。”李强揣摩后,决定自制、引进电动工具。
于是,电动扳手、锂电角磨机、等离子切割机和电动黄油枪等电动工具纷纷闪亮登场,成为该队工人手里的新“武器”。
“这些新工具用起来不累,干活儿效率还提高了不少,真不赖。”该队员工闫立峰说起新工具的效能,乐得合不拢嘴。
“最重要的是给生产抢出了不少时间。”李强补充道。
大幅运用电动工具后,今年前7个月,该队超额完成了采油一厂下达的抽油机保养及调平衡任务,为采油一厂区域的生产提供了强力保障。
浪费现象逐步“退场”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不规则的钢板可以重新剪裁再利用,省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呀。”8月8日9时,该队维修2班班长时斌指着切割下来的零散钢板,给员工算账。
因为从细小处管控浪费,今年前7个月,维修2班的材料节约指标排名前列,被队里奖励。
“怎么精益?就是得把控制成本精益到牙缝里去。”李强说。
由于管理流程繁复,该队的运输费、材料费持续居高不下。针对这两个主要浪费点,该队优化管理流程,让浪费现象逐步“退场”。
每周,他们会根据生产需求,梳理出所需材料,避免了浪费。同时,他们还把电焊条、氧气和乙炔气等材料消耗作为班组的主要考核指标之一,每周排名通报,警醒各班组把节约放在心上。
对材料的精益管理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今年前7个月,该队材料费同比降低5万元。
运输车辆在现场工作一小时就要花费200多元。在工作流程没有优化之前,常常出现车到现场、票证没有到现场的情况。车辆在等停中费用不断增加,李强心急如焚。经过和采油厂对接,双方优化管理流程,由采油维修1队根据作业情况,自主办理部分作业票证,实现了施工人员、施工设备和票证同时到场的目标,减少了车辆等停时间,运输费用也随之下降。今年前7个月,该队运输费降低了4万元,作业保障时效提升15%。
人人讲精益合力提效益
“我来试试,咱自己修好了,不是可以多省点钱嘛!”8月8日,看到电焊工程车上的脚踏板坏了,维修4班维修工闫海生自告奋勇去修理。
“现在,大家都养成了精益工作的好习惯。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办法以低成本方式解决。”李强介绍。
该队从办公工具规范摆放做起,引导员工养成精益管理的习惯。连文件柜里的资料盒也标注出了固定位置,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这样,找资料效率很高,节约了不少工作时间。”该队副队长罗富平说。
与此同时,该队还发动全员根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精益管理提案和课题,把精益管理落实在生产中。今年前7个月,该队员工共提出精益管理提案175条。提出的8条精益管理提案落实后,创效59万元,实现了精益管理的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