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编前语:创新创效来自基层,一线职工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基层职工是生产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既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必将收获巨大的财富。

    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始终坚持“创新永无止境、工匠无上光荣”的职工创新创效活动理念,通过“独家冠名”激活一线智慧,通过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联盟”,把高技能人才和高学历人才聚集起来,聚智聚力共同攻关,广泛宣传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使得职工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中,既享受物质、名誉的实际奖励,又获得个人建功、贡献企业的满足感。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发动基层职工贡献智慧,能够让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在一线得到解决,让职工创新创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王  媛

    立秋时节,巴山深处的普光气田,处处涌动着干事创业的勃勃生机。

    在四川省达州市普光镇,集团公司采气工技能大师王红宾在职工创新园忙碌着,正在研制一套多用途计量培训装置。扎根采气一线34载,王红宾用近百项创新成果践行着端牢能源饭碗的使命担当。

    在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王红宾已经成为工人扎根一线创新创效的符号和缩影。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该公司始终坚持“创新永无止境、工匠无上光荣”的职工创新创效活动理念,通过建立“工会牵头、多方协同、全员参与、量效并举”的运行体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创新创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独家冠名”激活一线智慧

    7月26日一大早,普光分公司采气厂维护维修站仪表技师林涛来到3号水处理站,手持控制器专注地操作着曲面自动打磨装置。

    曲面自动打磨装置有效解决了人工打磨操作困难、打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难题。这个工具是林涛自己动手制作的,成果还荣获2022年度全国优秀QC小组成果奖。

    不仅如此,《林涛开路检测仪定位法》《林涛腐蚀挂片防喷器》……光用林涛名字冠名的创新成果就有七八项。

    “看到自己的名字在成果中冠名,心里甭提有多起劲儿!”林涛高兴地说。

    为让参与创新的技术工人得实惠、出名气,物质和精神上“双丰收”,该公司规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经个人申报、基层推荐、专家评审,那些集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的成果可以用职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

    “通过冠名激励让一线职工成为岗位明星,各种小发明、小创造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采气厂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韩兴温说。冠名激励充分调动了职工创新积极性,引发创新热潮,目前,该厂取得各类技术革新和“五小”成果共计200余项,累计创效上千万元。

    从“独立作战”到“兵团作战”

    最近,王红宾经常在各个集气站穿梭,反复做试验。他正忙着对团队研发的“一种差压计量装置模型”这一创新成果进行现场应用推广。此模型已经入选大国工匠展。

    此项创新成果是王红宾带领的“创新联盟”研制的最新成果,参与研制的人员有油田首席技师赵延平、基层技术骨干李君,还有优秀青年技能操作人员谢云霞。这一支由老中青组成的“创新联盟”,是采气厂众多优秀创新团队的其中一个。

    为了避免各单位独立作战、重复攻关及创新成果不能推广应用等问题,该公司通过成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创新联盟”,把高技能人才和高学历人才聚集起来,聚智聚力共同攻关。

    “打造工作室‘联盟’可以很好地实现强强联合。比如,收集生产一线的难题,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和管理创新等活动。”作为职工创新联盟“盟主”之一的王红宾说,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解决现实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以更短的时间破解发展中的堵点、痛点,实现互利共赢。

    “火炬塔风向标更换技术”就是“创新联盟”的杰作,是由采气厂赵延平工作室的高级技师何茂华带领几个基层单位的技师联合攻关发明的。该成果有效解决了火炬风向标损坏后更换风险大、成本高的问题,现场推广效果显著,仅此一项就可年节约维修费用15万元。

    在天然气净化厂,面对一个个制约净化装置的技术难题,该厂职工、油田首席技师岳森和同事从“独立作战”到“兵团作战”,完成了攻关课题40项,形成“用于强制通风环境的鼓风装置”等实用新型专利5项,“提高硫黄产品一等品率”等多项成果获得中国石化表彰,累计创效2300万元、节约成本760万元,为装置安全高效运行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人人都可以是创新者”护航

    从2009年投产运行至今,仅有1400多名职工的普光气田,职工创新硕果累累,共诞生198项国家专利和700多项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大多来自基层职工的金点子。基层职工的智慧被激发出来,不断落地生根,成为企业创新创效的不竭源泉。

    “如何充分激发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工人的创新热情和潜能,为‘人人都可以是创新者’护航,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一项重要课题。”该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吴红旗表示。

    为积极保护职工的创新热情,该公司广泛宣传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使得职工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中,既有物质、名誉的实际奖励,又有贡献企业的职业满足感。该公司还积极拓宽技能人才成长渠道,优选有潜力的技能人才参加高层次技术比武。截至目前,该公司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11人次、省部级13人次,获得“油田工匠”称号的有7人,获得“普光工匠”称号的有20人,获得达州市“首批巴渠工匠”称号的有5人。该公司还开展“职工大讲堂”事迹分享活动,让这些创新能手、技能大师走上讲台,以自身经历激励更多的基层职工奉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