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坪北经理部员工通过信息化平台远程监控采油生产运行情况。
宋国梁 摄
本报记者 黄予剑 通讯员 陈 刚
特低渗、低压、低产油藏,单井平均日产0.58吨……位于陕西延安黄土高原腹地的坪北油田,被地质专家比作“磨刀石里找石油”。
作为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首家合作开发油田,近两年来,江汉油田坪北经理部以“五项劳动竞赛”为抓手,对标国内先进企业,创新管理推动老油田低成本开发,今年第四次获得集团公司“先锋采油厂”称号。
“科研大兵团”强化技术支撑作用
7月25日,江汉油田工程院专家邓明坚从武汉赶到坪北,顾不上歇息,马上与坪北经理部、研究院坪北开发所人员一道,研究如何提升压裂措施效果。
坪北油田致密油藏经过20多年开发,已进入单井低产、采油速度和采出程度“双低”、含水快速上升的开发阶段。“油区面积仅64平方千米,受资源禀赋和地域条件限制,效益稳产压力不断加大。”坪北经理部副经理寇三平表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21年7月,江汉油田按照构建“科研大兵团”体系的思路,在坪北开展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试点,将坪北经理部从事油藏地质、工程工艺研究岗位的37名专业技术人员,对口划转至本部位于武汉的研究院、工程院。
“人虽然还在坪北工作,但是隶属关系变了。”该经理部企业管理专家李明伟介绍,坪北油田远离城市、环境艰苦,新举措畅通了技术人员流动渠道。同时,两院选派专家驻扎现场,与经理部一道,开展集智攻关,推动科研与生产更紧密结合。近两年,坪北油田自然递减率从8.25%降为7.75%。
“ABC”对标提升现场管理水平
在采油管理二区中控室,过去在采油平台值守的彭小红,现在担任监控班副班长,每天通过视频监控“千里眼”、数据分析“智多星”,实时掌握生产情况,及时发现异常问题。
坪北油田现有1100多口油水井,分布在152个采油平台。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生产运行模式从“一人一平台、驻站值守”向“视频监控+集中巡护”转变。
“目前坪北油田无人值守平台占比已经达到78%。”李明伟介绍,采油平台是基层管理水平最直接的体现,如何确保无人值守以后,现场管理水平不下滑,是他们面临的新挑战。
2021年以来,经理部结合“五项劳动竞赛”,创新开展采油平台ABC分类管理,实施动态考核,奖优罚劣。除了岗位责任制检查,他们还将考核与日常视频监控、每周安全督查、专项检查情况挂钩,避免基层单位临时打突击。
“达到A类平台标准,还可以申报样板平台,奖励额度更高,激励大家好上加好,现场管理始终保持不松劲。”李明伟介绍,目前A类平台占比31%,每年平台升级率10%以上。通过精细化管理,坪北油田检泵周期达到1900天,免修期1089天,人均管井数在国内上游采油厂中排名第二。
“揭榜挂帅”激发全员创效热情
“这套加热炉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可以自动控制火力大小,防风节能,员工用过以后都赞不绝口,基层都催着我们去安装。”7月28日,在坪北经理部“刘正国创新工作室”,技师团队负责人刘正国介绍最新的创新成果。
信息化建设,正在推动采油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革。“现在点开生产运行指挥系统,每一口油井的工图每半个小时就会自动更新一次,便于管理人员对比分析。”刘正国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工操作被信息化替代,他们现在的革新攻关方向主要围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坪北经理部以“刘正国创新工作室”为龙头,以“揭榜挂帅”活动为载体,根据一线生产实际需求,让基层“下单”,工作室“接单”,同时为成果转化开辟绿色通道,对于在生产实践中推广应用效果较好的成果,给予相关人员二次奖励,激发全员创新创效热情。
近两年来,工作室成员从过去的几个人增加到近30人,形成创新成果35项,推广应用12项,累计创效300多万元。前不久,“刘正国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中国石化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