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问:从行业来看,氢能落地应用现状如何?
答:氢能应用场景包括交通运输领域和工业领域。其中,在交通运输领域,氢能公交、重卡、渣土车等传统柴油“大户”的应用相对成熟,小型物流、环卫、洒水等专业用途车的应用也日益普遍。此外,氢能开始向乘用车、冷链物流车、矿山机械、港口机械、轮船、航空器,甚至轨道交通等新场景迈进。
目前,氢能应用遇到瓶颈。一是资源问题。尽管氢气来源丰富,但绿氢渗透率不高,主要还是依靠工业副产氢或化石能源制氢。尤其是在广东,自身氢源禀赋不强,氢源单一,主要靠工业副产氢。二是运输成本高。氢气主要靠长管拖车运输,容量有限、效率不高,制氢成本与运输成本达到1∶1,极大影响了加氢站商业化运营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氢站建设成本较高。就广东而言,以油氢合建的方式单站建设成本在500万~1000万元,产业链传递效应下,终端用氢成本将被拉高。
作为一种新能源,政府补贴在氢能应用落地初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建站、运营及客户使用补贴方面,但也容易陷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境地。随着政府补贴政策的收紧甚至取消,市场看不见的手也会让本已成熟的应用场景急剧收缩。比如在今年初,广东佛山市政府对氢能公交的补贴政策调整后,立即传导至终端客户,对氢气供应商而言也是增加了商业化运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问:针对氢能应用落地,政府方面有哪些政策?
答:制氢加氢一体站应该说是消除氢能应用落地瓶颈的一条可行之路。它采用“分布式制氢+站内加注设备”提供稳定氢源的供应方式,不仅省去了氢气运输成本,而且消除了高压卸气、加气、运输环节的安全隐患,同时可作为加氢母站向周边加氢站供氢,帮助“氢荒”区域解决氢气供应问题。制氢加氢一体站在国际上已应用近20年,理论和实践都相对成熟,在国内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政策问题,但这种状况目前已发生变化。
今年6月26日,广东省住建厅等12部门共同印发《广东省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重点支持加氢、建站和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从政策上首次为推进非化工园区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开了绿灯,为破解广东“氢荒”难题提供了新选择。
7月5日,河北省政府发布氢能产业管理办法,明确绿氢生产不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这是国内首个对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危化品许可方面进行放松的省份。因此,政策正向有利于氢能应用落地的方向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非化工区制氢加氢一体站和绿氢项目落地。
综上所述,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和运营技术成熟、政策利好,企业要把握机会在需求端大胆摸索,抓住政策窗口,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制氢加氢一体站超前摸索和主动实践。
问:氢能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答:总体来看,我国氢能产业从制氢、储运到应用,已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受顶层设计、政策利好驱动,氢能产业正稳步发展。预计在未来10年将形成完整氢能产业体系,建成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氢能有望纳入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问:企业如何抓住氢能发展的机遇?
答 :未来企业加快推进氢能发展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积极探索制氢加氢一体站建设。这种方式既有成熟技术,又有政策支持,是解决当前氢气成本居高问题的有效措施。在统筹考虑现场制氢经济性和政策可行性的前提下,科学选址、优化布局,创新加氢站建设和运营模式尤为关键。
二是做好技术和人才储备。现场制氢技术路线众多,要在布局设施设备的关键环节,以“适度超前”的姿态将未来发展方向考虑进去,避免短期因技术升级导致设备淘汰。与技术积累同步的是人才储备和制度建设。一方面,加大加氢站建设、技术人才的招聘和培训力度,打造大批氢能运营、管理、技能人才;另一方面,着力将氢能发展纳入HSE管理体系和数智化系统,高标准定位站点的专业化、智能化和安全管理。
(黄嘉莉 文字 周 宇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