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邓 尚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控新领域油气勘探获得突破后,迅速成为增储上产的主阵地。中西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准噶尔四大盆地均为压扭性叠合盆地,走滑断裂普遍发育,推动走滑断控领域油气勘探向四大盆地拓展,意义重大。
中国石化高度重视走滑断控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持续引领走滑断控领域油气成藏理论与技术攻关,设立“中西部大型盆地走滑断裂体系成因及控藏机制研究”重大项目群,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联合西北油田、勘探分公司、西南油气、华北油气、胜利油田、物探院等单位,产学研用一体化攻关,依托国家级、集团公司级科技攻关项目及油田生产项目整体推进,实现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
四大盆地勘探成果显著
近年来,中国石化加大中西部四大盆地走滑断控领域攻关力度,目前已进入集中攻坚阶段。
在塔里木盆地,早期油气勘探主要围绕古隆起展开,对走滑断控领域的探索始于向斜坡区—低隆区勘探。跃进1井等重点探井的突破,拉开了斜坡区—低隆区油气发现的序幕。2015年,顺北油气田的发现标志着走滑断控领域获得重大突破。2016年以来,走滑断控油气藏勘探开发实践不断深入,形成了一系列走滑断裂控储控藏机制新认识,相继落实了顺北5号断裂带、顺北4号断裂带等4个亿吨级油气富集带。
在四川盆地,“十二五”期间开始探索川东涪陵地区走滑断裂,永兴1井在二叠系茅三段钻遇白云岩储层。“十三五”以来,系统研究川东涪陵、川东南綦江、川西南井研等地区走滑断裂及其控储控藏作用。2017年,建立断相溶三控型油气藏部署思路,在涪陵地区15号走滑断裂部署的泰来6井在茅三段试获气流。2019~2020年,建立断溶双控部署思路,在綦江地区部署的两口探井获得下二叠统天然气勘探新发现。
在准噶尔盆地,早期以构造圈闭、构造—地层岩性圈闭为主要勘探对象,先后发现了莫西庄油田、永进油田。对于盆内深洼带,前期认为不发育大规模走滑断裂,以低序次层间断裂为主。近10年,走滑断控油气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开拓了准噶尔盆地超深层勘探新领域及接替阵地。在断相双控型油气藏理论指导下,在准中深洼带领域部署了征10井,实现二叠系上乌尔禾组和三叠系克拉玛依组勘探突破;建立断相溶三控型油气藏部署思路,在准西断壳体领域部署了排66等井,落实了准西规模增储阵地。
在鄂尔多斯盆地,早期认为克拉通盆地内断裂不发育。“十二五”以来,随着地震勘探技术进步,发现盆内广泛发育近直立状高陡断裂,具有断面直立、垂直断距小、多期活动的中小尺度走滑断裂特征。近年来,“断缝体”概念的提出及相应表征方法的进步,迅速推动了走滑断裂构造认识与油气勘探开发进展,并建立断相双控型油气藏部署思路,推动了鄂南致密油的有效动用。同时,建立断相、断溶双控油气藏部署思路,带动了杭锦旗新召、大牛地西部等地区的高效勘探。
形成一系列理论技术创新成果
中国石化在走滑断控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初步完成了对走滑断裂解析、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评价技术的知识产权布局,构建了企业标准体系,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大影响力。
在走滑断裂综合解析技术与成因序列方面,建立了压扭性盆地走滑断裂发育的4种地质模型与分布序列,揭示了大型盆地内部走滑断裂发育的必然性和分布的规律性,相比国内外前期依靠野外露头定性描述走滑断裂变形样式、重点关注盆内单断裂或单体系的解析,研究的解析方法更具多样性、针对性、先进性和系统性。
在走滑断控储集体内部结构表征与刻画方法方面,前期研究以核带结构成储认识为主,仅建立了适用于常规储层的叠后稀疏脉冲反演等地球物理方法。本轮研究将走滑断控储层从核带结构成储认识提升至“簇状”多断面认识,从单一均质模式提升至“横向分带、走向分段、纵向非均质性”模式,阐明了断裂—岩相—溶蚀叠加控制的4类储集体形成机制,建立了从隆起区到覆盖区断控储层的分布序列。
在走滑断控多类型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机理方面,前期研究仅明确了碳酸盐岩断控缝洞型油气藏富集规律,未针对走滑断控油气藏建立针对性评价方法。本轮研究建立了断裂、岩相、流体耦合控制下的不同岩性地层走滑断控油气成藏动态模式,形成了全过程多参数的多类型油气藏断控目标评价技术,对勘探开发更具指导性与可操作性。
各大盆地边界条件、地层结构及演化过程等地质条件迥异,源—储—盖等地质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在盆地内部不同成因走滑断裂有序分布的规律性认识指导下,加强走滑断裂与源、储等条件协同演化研究,科学指导勘探部署。
(作者为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地区勘探开发研究中心副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