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单旭泽 周 博 王玉庆
7月10日,在塔里木盆地“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井场,经纬公司华北测控HB-LJ010录井队队长王小龙通过“石油工程井场一体化采集决策及远程技术支持中心”(以下简称“井场采集决策一体化中心”),和远在3000公里外的后方专家连线。他们通过视频监控、远程会议、智能头盔等手段,为亚洲最深井进军万米超深层提供数字化技术和智能装备。这是“井场采集决策一体化中心”的一个应用场景。
经纬公司聚焦井场物联网应用、装备远程操控、工程智能预警、可视化安全视频监控等难题,立足石油工程专业静态、动态数据采集,结合智能分析技术,成功建成“井场采集决策一体化中心”,为石油工程打造“智慧大脑”。今年5月,该系统获国务院国资委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专业赛生产运营类二等奖。
数据一体化:信息孤岛变“智能高速路”
一口井从开钻到完钻,涉及地质、钻井、测井、录井、定向、压裂等10余个专业。过去,由于井场端各专业数据采集、存储相互独立,信息孤岛不可避免。
“功能健全、兼容强大、集中统一,这是该中心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实现石油工程各专业数据一体化采集、共享和远程决策指挥。”负责跃进3-3XC井技术支持组的张剑介绍。
该中心集地质导向、钻井优化、旋导定向远程支持于一体,实现数据共享、功能共用、一体化协作,形成石油工程施工现场、后方管理中心两级应用架构,实现施工建设方、作业关联方、现场工程监督、工程队伍“两地四方”的联动指挥,以及石油工程各专业业务协同、远程装备控制和远程技术支持。
技术团队在人与数字的互动中找到契合点,贯通井场决策信息链条,实现“数出一源、按需提供”,从源头消除信息孤岛,打造生产运行信息精准、集中共享、上下贯通的“智能高速路”。
施工智能化:让每一步精准留痕
日前,牛页一区试验井组部署的20口井全部完钻。经纬公司定向、测井、录井、导向四专业一体化施工圆满结束,历时450天成功打造页岩油井工厂施工模式。这其中,“智慧大脑”——“井场采集决策一体化中心”功不可没。
该中心包括随钻监控、轨迹导向、远程连线3个基础单元,汇聚了地震、钻井、测井、录井等10个专业的数据,自主开发多井监测、多专业决策分析等6个应用,集成井震可视化、地质导向、工程预警、数字孪生等12套成熟应用系统,实现了录井仪、传感器等设备参数的实时采集,以及井场端一次采集多方数据共享。
“智慧大脑”让施工的每一步精准留痕,让每一个生产环节可跟踪、可溯源。技术团队通过该中心,为牛页一区试验井组提出轨迹调整建议129次,靶盒钻遇率、优质储层钻遇率达100%;综合录井仪智能化工程预警455次,实现三开机械钻速提高46%,钻井周期下降43%;测录融合评价20口井,为牛页一区百万吨产能建设提供一体化数据支撑。
监管数字化:“一张图”动态智能监控全流程
站在经纬公司运营中心的监控大屏前,1000余支钻井、录井、测井队伍,7800余个监控点,316个危险品库监控点……数千里之外的施工,每一帧画面都在实时变化,生产全过程尽在掌控。
在“井场采集决策一体化中心”的后方,技术团队通过GIS集成应用、应急管理、远程技术支持等功能,集成、优化各类业务数据,以“一张图”辅助管理人员实现生产信息共享、协同指挥、可视化作战,横向联合各部门、纵向贯穿施工现场,实时解决现场技术难题。
技术团队还研制了危险品智能监控装置,集成共享工程车辆视频、放射源、调度运行数据。以安全帽为载体的智能化穿戴设备,可通过“穿戴设备+平台+AI+IoT(物联网)”的融合模式,实现实时视频通话、拍照定位、智能操控、人脸识别功能,助力安全隐患的闭环管理和危险品全流程监管。
该中心先后为重庆涪陵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及“深地一号”等国家级项目提供服务,在5000余口井上成功应用,储层钻遇率、测录井资料优良率等6项关键指标大幅上升,风险监管率同比提升43.8%,创亚洲、全国、中国石化纪录1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