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6版:中国石化报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阅读提示
中国石化成熟探区已勘探开发60多年,老区增储稳产面临剩余资源潜力不明、深层勘探方向不明、油气成藏条件复杂、地质目标识别困难等难题,勘探对象复杂隐蔽、目标准备不足、资源品质下降、勘探成效下降成为勘探新常态。对此,老油区油田企业不断探索精细勘探技术方法,大力推进精细勘探工程,在成熟区带、成熟层系实现效益增储,在新区带、新类型、新层系上不断取得新的发现与拓展。本版展示部分企业精细勘探工作成果及经验,敬请关注。
□程 喆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代表的中国石化东部成熟探区已经走过60余年的勘探开发历程,主力富油凹陷的石油探明程度已达50%以上,勘探对象复杂隐蔽、目标准备不足、资源品质下降、勘探成效下降已成为勘探新常态。2016年以来,油田企业不断探索精细勘探技术方法,大力推进精细勘探工程,在成熟区带、成熟层系实现效益增储,在新区带、新类型、新层系上不断有新的发现与拓展,页岩油正成为战略接替资源,年度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呈现恢复性增长,老油区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转观念 创新认识有资源
“成熟”探区“不成熟”,创新认识是关键。从勘探潜力上看,尽管东部成熟探区勘探程度高,但与中国石化其他石油探区相比,无论是剩余资源量还是资源富集程度都占绝对优势,而且历经60余年的勘探开发,积淀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勘探开发理论技术。
从全球油气勘探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全球油气工业进入新一轮理论技术的创新与跨越阶段,全面进入全层系、多储层类型、多资源类型勘探阶段,呈现出整体评价、全过程分析、全类型发展的勘探开发特点,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敢于突破已有的评价结论、敢于突破勘探禁区,客观把握油气阶段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勘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抓关键 勘探评价有方向
在石油资源发现程度高的客观条件下,发现更多的油气需要明确剩余资源的分布及其富集规律。
为此,要基于大量勘探开发数据及已有理论认识,全盆地、全层系、多类型、多尺度精细认识剩余资源、有效储层、成藏规律。通过烃源岩再评价,揭示了断陷盆地烃源岩生排烃机制,东部成熟探区的东营、沾化等7个主要富油凹陷资源量增加了33.27亿吨;通过深层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突破了断陷盆地深层碎屑岩缺乏有效储层的认识,使勘探深度向下拓展了约1500米;通过断陷盆地成藏有序分布认识,明确了断陷盆地不同类型油藏纵向叠置、横向毗邻的分布规律,揭示了油气分布的有序性和油气富集的差异性,突破了断陷盆地油气成藏规律认识的局限。
在上述新认识指导下,按照成藏要素相对统一性、部署思路一致性、潜力可靠性、评价动态性的划分原则进行勘探层单元划分与评价优选,有效解决了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二级构造岩相带面积大、层系多、类型多,难以凸显区带内不同部位、层系勘探潜力的问题,为成熟探区深化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抓集成 技术配套有目标
东部成熟探区资源具有探明程度高、勘探程度高、成藏认识程度高的特点,必须转变以前以资源为导向的勘探理念。
近年来,油田企业围绕各自探区勘探难点,攻关形成了以“节点采集、宽频宽方位处理、五维数据解释”为特色的新一代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该技术能识别0.01平方千米的圈闭、断距5~10米的断层、厚度10米的储层,储层预测吻合率提高10个百分点,有效支撑了复杂断块、岩性、潜山等油气藏的勘探开发。
针对不同隐蔽复杂目标,基于沉积微相、高精度层序地层等大数据,建立完善了河道砂、砂砾岩体、浊积岩、滩坝砂、复杂断块的精细勘探技术,目标评价优选更精细、部署方案更优化,钻探成功率大幅提升。
低品位资源的有效盘活一直是成熟探区面临的难题,近年来,通过加强长水平井、组合缝网体积压裂、多层合试求产等增产措施,解放了一批特低渗和致密资源。
强管理 精细勘探有效益
为提升勘探部署质量,增强成熟探区目标评价、勘探部署的科学性,成熟探区精细勘探研究工作规范相继建立完善,形成了以“方法科学、过程严密、结果可信”为原则的不同类型油藏勘探评价技术规范;以油藏全周期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形成了以油藏高效发现与储量快速转化为核心的勘探理念和“项目化组织、一体化运行”的勘探管理体系。
各油田企业根据各自探区特点,不断探索成熟探区高质量勘探的新思路、新方法,形成了符合各自探区实际的精细勘探举措,走出了效益优先、高质量勘探之路。(作者为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