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5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上官德安介绍“带压管线补漏器”性能。 胡小钰 摄

    孙志惠 胡小钰

    “有难题,找大师!”在胜利油田临盘采油厂,各基层单位干部员工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他们口中提到的大师,就是胜利油田采油技能大师、临盘采油厂高级技师上官德安。

    作为一名“油三代”,工作20年来,上官德安牢记责任使命,走出了一条成长、创新与传承之路,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助产创新之梦,先后获“集团公司劳动模范”“胜利油田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一掌省下9万多元

    4月24日,采油管理一区L37-14单井拉油罐底部锈蚀,出现了一条10厘米左右的裂口。油罐一破,影响两口油井的生产。换罐需要一天时间,还要花9万多元的费用;如果采用补罐的方法,需要运来大量清水注满油罐。

    有没有一种既快速又省钱的办法?采油管理一区注采102站站长李军拨通了上官德安的电话。

    没一会儿,上官德安便带着“秘密武器”来到现场。只见他蹲在地上,在一块特制的布料上不停地调和着胶状物,调好后一掌按在了罐体破口处,又在布上补了一块铁板,然后起身说:“好了!”

    李军一脸疑惑地通知开井。他仔细观察了罐体半天,刚刚补过的地方竟然“滴水不漏”,不由向上官德安竖起大拇指:“不愧是大师,一掌省下9万多元!”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业,其业必兴。20年来,上官德安从采油工成长为油田采油技能大师,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8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技术论文33篇,琳琅满目的奖状、证书、奖杯摆满工作室。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上官德安也一样。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有一个人对上官德安影响最大,这个人就是全国劳动模范、“铁人式的好工人”王为民。

    王为民曾说:“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岗位,要想干好工作,不仅需要脚踏实地、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更要有过硬的技术。”王为民的这句话,让上官德安坚定了成为一名高技能人才的决心。

    厚厚的20多本学习笔记

    学习成就未来。上官德安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刚上班的那几年,上官德安的工资基本都用来买书。每一本书上,他都写满了标注、翻出了毛边,学习笔记积攒了厚厚的20多本。

    为了便于学习,上官德安把平时总结的学习资料存在手机里,随身携带,坐班车、等饭菜时,都会翻出来“刷一刷”。同事都开玩笑说他把资料当成了“饭菜”。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工作任务,上官德安都抢着干,听说哪里有压裂、酸化,不论远近都想方设法跑到现场。正是凭着这股子韧劲,他很快成为技术骨干。

    天道酬勤。他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结合生产实际,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破解了一个又一个生产难题。2004年,上官德安负责资料管理工作。180多口油水井的资料录入、整理,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为此,他设计了“油水井日报转换”“油井工况诊断生成器”等软件,将工作时间缩短为1小时。

    路越走越宽

    发现难题就攻克难题。带着这种想法,上官德安坚持把解决一线生产难题作为技术革新的攻关方向。他研制了“泵罐车防滑履带”,有效解决了雨雪天气容易误车的难题,攻克了普通轮胎防滑链仅能在柏油路上防滑的问题;研究制造了“带压管线补漏器”,解决了单井管线穿孔不放空无法补漏的问题,单井补焊时间由4小时缩短至20分钟,创造经济效益20多万元。

    上官德安发现,利用现有信息化建设成果开展技术革新,对降本增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于是,他编写“高压流量自控仪健康自诊断软件”,定期对管理区内的高压流量自控仪进行自动诊断,攻克了因水井问题导致地层能量不足影响产量的难题。

    2021年,临盘采油厂成立区域创新工作联盟,上官德安担任负责人。

    针对油田回注水水质指标不合格、难以实时监测等难题,他带领团队研发“油田回注水水质监测预警系统”,创经济效益200万元。

    创新联盟不仅承担着革新创效的工作任务,还有培训带徒的职责。他因材施教,实施“课堂传授、小组帮扶、攻关带领”的分级分类教学模式,用个人创新带动团队创效,先后带徒47人。

    采油厂定期发布一线生产难题榜单,创新联盟工作室成员彰显担当,踊跃揭榜,承接立项任务,发挥技术合力,去年一年共解决难题13项,创造先进操作法6项,成果转化、经验推广28项。

    “创新联盟目前正在申请成为山东省技师工作站,力争打造立足临盘、辐射德州、在山东省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基地。让生产一线人员从‘有难题找大师’变成‘有难题找联盟’,我们的创新团队将充分发挥作用。”上官德安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