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5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 杨 君
通讯员 李媛媛 梁松涛
4月6日,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50609钻井队仅用23.5天时间就安全高效地完成孟601井4165米的钻井施工任务,创出东濮洼陷南湖构造区块二开施工周期最短、单日进尺最高、二开平均机械钻速最高、钻井周期最短四项新纪录。
“你们队钻起井来真像高铁一样,又快又稳。”甲方代表在给他们送来表扬信时赞扬道。
“这就是我们队的‘高铁文化’。”50609钻井队党支部书记李卫深向甲方介绍,钻井施工中干部是“火车头”、骨干是“重联车”、每名员工都是“车轮”,全员做好本职工作,环环相扣、节节发力,整体时效就能提高,安全高效钻井就水到渠成。
当好火车头,干部带着干
一个钻井队能否安全高效钻进,干部是决定性因素。钻井队工作和高铁运行很相似,高铁要安全高速前进,车头必须找准方向,有足够动力,钻井也是如此,干部能不能当好车头是决定因素。
前几天,一场大雨突袭中原,由于井场地势低洼,雨水很快就淹没了井场,连放在场地上的套管都几乎被淹没。此时,正值他们施工的濮157井下二开技术套管期间。“进度不能耽误”。队干部立即组成现场抢险组,值班干部赵志广涉水架起泵排水,平台经理梁松涛带着几个人在水里摸着套管接箍挂绳套。
为确保恶劣天气下的安全生产,当天下套管期间队干部全部盯在现场,没有一人离开井场。
由于井场紧邻金堤河,为防万一,平台经理梁松涛和支部书记李卫深两人主动承担起了防汛观察的任务。雨夜里,他俩拿着手电筒和消防钩往返于井场和金堤河观察水情。“有你们守护,我们就能安心工作了”。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濮157井以节约钻井周期20.33天的优异成绩完成了施工任务。
用好重联车,骨干是关键
在“高铁文化”的浸润下,关键岗位的骨干们,人人都能在各自领域独当一面。大家联合发力,让井队永远力道十足。
“泥浆是钻井的血液,我就是血液调配师,要给钻井最好的状态。”该队泥浆组长王灿灿说,能否打好井,泥浆调配十分关键。为此,王灿灿对自己所管的固控设备细之又细。他最喜欢带着员工在泥浆罐上一起干活儿。“我得给兄弟们起下钻创造很好的条件。泥浆清洁了,井眼就清洁了,大家起下钻不费劲,我自己也轻松,不用反复去处理泥浆”。
“高铁之所以动力充沛,就是因为它不但有强劲的车头,还有提供额外动力的重联车,而井队的重联车就是队里的关键岗位和骨干人员。他们的作用很关键。”梁松涛认为。
机械工长潘明也是这样的骨干。他在这个岗位已经干了11个年头。“钻井设备就和自己的孩子一样。”他自豪地说。所分管的设备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关键维护点,他都门儿清。他还经常利用班前班后会、现场练兵给班组人员传授自己的工作技巧。
人人是车轮,全员齐发力
每名员工好比滚滚车轮,只有每个轮子都同步同频,才能保证高铁高速运行。钻井队更是如此,要打好井、快打井,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岗位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队在文23储9平台共施工5口井,每次平移设备都要清罐,上水管里的泥沙很难清理干净。员工梁华龙发现了这个问题后,经过反复思考,提出在上水管开几个活动口子的建议。建议采纳落实后,清砂时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能清得干净,收到了预期效果。这也让梁华龙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了。
该队十分注重提高员工的能力水平。在每次开钻前,队上都会组织全队员工进行技术交底,让每名员工都熟知本井的施工难点和施工工艺流程。然后针对特殊工况细化交底,利用班前会对本班工作再次进行分段细化和风险评估。利用班中“传帮带”的模式随时纠正整改,不断提高每名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
“利用班后会进行系统的总结、点评,进一步巩固了员工的技能,形成了我们独特的培训模式,更时时保持着每一个车轮的良好状态。”李卫深表示。
在储气库施工的7支钻井队中,该队第一个完成甲方提出的“大干六十天 奋战冲刺季”的目标任务,被甲方国家管网评为“西气东输劳动竞赛优胜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