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炼化驻新疆博斯坦村工作队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获奖证书和奖牌合影。图中从左到右依次是周云鹏、王智奇、姬海利、米精宏、雷明。曾 悦 摄
?塔河炼化驻新疆博斯坦村工作队组织村民开展运动会。王智奇 摄
塔河炼化驻新疆博斯坦村工作队与村干部一同包饺子。周云鹏 摄
曾 悦
近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会议表彰了近5年来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其中,塔河炼化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乌尊镇博斯坦村工作队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塔河炼化作为中国石化在西北地区唯一的炼化企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7年,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塔河炼化选派5名优秀员工,组成一支力量精干的帮扶工作队,进驻乌尊镇博斯坦村开展帮扶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姬海利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企业管理经验和资源优势,设身处地为村民谋利,尽心竭力惠民生,是队员心中的榜样,是村民赞誉的好书记。副队长王智奇爱岗敬业,主动走进农户家中办实事、解难题,撰写信息、新闻报道百余篇,为农产品做好宣传推广,帮助26户种植户签订销售订单340吨。队员周云鹏乐于奉献,先后参加村级环境卫生整治、“老有所为 永跟党走”老年活动日等活动,拉近干群关系。队员雷明用心用情,在重大节点看望慰问困难家庭,利用暑假开展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努力做好服务;队员米精宏推进强村富民工作,积极为群众联系工作岗位解决就业问题,开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宣讲。
正是这样一支使命感强、集体荣誉感强、战斗力强的驻村工作队,构筑起了坚实的基层战斗堡垒。多年来,他们围绕驻村工作重点任务,深入走访群众,全面吃透村情,在充分规划论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抓干部队伍建设、抓乡村治理、抓增收致富,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抓阵地,提升村民幸福感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博斯坦村位于市城区东南10公里处,占地2.1平方公里,有4个村民小组337户1400余人,村民均为维吾尔族。以前的党员活动室,图书刊物放置散乱,救灾物资、广告宣传单、作物农药堆在墙角,如果不是老旧的党务制度挂在墙上,可能一时都分不清这是党员活动室还是“杂物间”。
针对阵地建设投入不足的情况,驻村工作队筹措经费开展贫困村村级阵地建设,累计投入300余万元用于村集体基础设施建设,为村级阵地堡垒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硬件支持。此外,公司还出资140万元建设功能室、乡村大舞台等文体设施,建设石榴籽服务站,整治人居环境,修建村民安居富民房280套,改造庭院100户、改厕280户,修建800米民族团结葡萄长廊,村容村貌、村风民风焕然一新。该村党组织从“软弱涣散”蜕变为“五个好”党支部。
“原来这里是全镇最乱最差的地方,现在不仅环境更美了,而且大家素质更高了,幸福感更强了,也更有面子了。”村民依米提·克比尔说。
汇人才,铺就发展幸福路
面对本土少数民族村干部队伍不稳定、后继乏人的问题,驻村工作队聚焦本乡本土,做实当地少数民族干部传帮带工作。他们全面梳理历年离任村干部、返乡大学生、外出务工青年、致富带头人的情况,通过入户走访、党员群众座谈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挖掘本土人才进行回引和重点培养。
驻村工作队利用选好育强“头雁”等手段,多次入户走访并开展党员群众座谈,发现该村3组的年轻党员吉米兰·阿不得日木是一个有培养潜力的好苗子。姬海利与她结成“传帮带”对子,不断在工作上引路子,强化对其的跟踪指导,并在生活中帮助她解决困难消除后顾之忧,关键时刻撑腰鼓劲,让其敢抓敢管、公道办事。经过两年的锻炼,吉米兰·阿不得日木得到了组织认可和群众拥护,于2021年当选为博斯坦村的党支部书记。
针对村干部岗位吸引力不足、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的状况,驻村工作队制订后备力量近期、中期、远期培养计划,采取一名工作队员帮带一名村干部和若干后备干部的“1+1+N”帮带模式,切实把本土优秀青年引回来、留下来、带起来。他们成功打造了一支留得住、善战斗、带不走的“领头雁”队伍,目前,村“两委”干部及后备力量中致富带头人两名、返乡大学生两名,村干部和后备力量均稳定在村工作3年以上。
解民忧,浇灌致富幸福花
面对资源匮乏、致富渠道窄等挑战,如何走出强村富民发展新路子,成了驻村工作队的心头事。
驻村工作队通过会议座谈、民情恳谈、上门走访等方式,为精准产业帮扶“把好脉”“端好盘”。他们听取群众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了解和倾听群众的家庭情况、个人想法和发展意愿。在了解到村里最大的短板是集体经济薄弱、发展致富产业成了群众最大的愿望后,驻村工作队一锤定音:产业兴,百业兴,村里要实现振兴,就必须抓紧抓牢产业发展这个最关键的“牛鼻子”,做好做实这项能真正让群众稳定致富、让村里提质升级的大实事。
驻村工作队围绕项目、就业、帮困等方面,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群众增收、兜底保障上发力,打破依靠土地增收单一模式,争取项目资金400万元,投入乌尊镇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按入股比例分红,村集体经济实现由2017年的4.2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74万元。同时依托公司新建项目、装置检维修、后勤物业等渠道,加强与周边企业用人信息沟通,摸清全村富余劳动力底数,建立“一人一策”就业信息库。王智奇和村干部负责联系协调用工企业,通过技能培训、送岗入户、送岗上门等方式,实现532名村民稳岗就业,人均月收入达3800元。
村民海力且木·依米提在谈及驻村工作队对她的帮扶时,常热泪盈眶:“关心我病、问候冷暖、解决困难的都是工作队,他们就是我的亲人。”针对困难家庭,驻村工作队常常入户唠家常、讲政策、送医送药、送暖心煤,切实为民解忧,用心用情浇灌出民族团结之花。
今年4月,驻村工作队转战至乌尊镇色根苏盖特四村,在新的阵地上继续打造中国石化履行社会责任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