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4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孟凡民

    夏天的濮阳街头,随处可见贩卖凉皮的小摊。

    凉皮原产地在陕西,据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贾平凹的《陕西小吃小识录》写过:“一斤面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陆续加水和稀,加盐,加碱,稀浆用勺扬起能拉成筷子粗细的条为宜……”

    凉皮由陕西传入河南濮阳后,濮阳人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它进行改进加工,便形成了濮阳独特的风味。

    在濮阳,不只有调凉皮,还有炒凉皮、热凉皮、裹个凉皮。

    凉皮本身没有味道,主要靠各家秘制的调料。调凉皮的调料水:需用八角、花椒、香叶等数十种香料配在一起熬制,一时用不完,就装在塑料桶里,储存在冷柜里。蒜汁水:调凉皮不用蒜泥、蒜末,用蒜汁水,这叫吃出看不出。把蒜瓣拍碎,泡在水里,把蒜的味道泡出来后,装在大口的茶缸里,用长柄的勺子舀。葱花油:调凉皮不用生葱,用葱花油,葱花油是专门熬制的,把葱白放在油锅里熬,还要掺上芫荽、洋葱,文火慢熬大半天时间,这样的油具有葱的清香、绵柔,还少了鲜葱的辛辣。

    还有油泼辣子,有的店就购买了贵州、四川、陕西等地的辣椒,分别调配出五花八门的辣味。调味道的人,对油的温度都是拿捏得恰到好处,泼出来的辣子油又香又焦,还不煳,保持了辣子油的艳红鲜亮。

    凉皮里还要用上芫荽、黄瓜。芫荽清香,切成小碎段;黄瓜青绿鲜嫩,切成细丝。

    濮阳的凉皮还有薄、厚之分。薄凉皮,象牙白色,像蒲扇般大小。一片小韭菜叶薄厚,软糯。须细切,有筷子粗细才入味。

    厚凉皮,宽着切,切的有手指一般宽窄,这样才好吃。师傅切得稳、调得快,“刷、刷、刷”一气呵成。这边顾客还没坐稳,那边一碗凉皮就调好啦!

    有时一碗调凉皮吃不饱,还要配上五香的热烧饼。凉皮摊位旁边往往就会有个烧饼炉子。

    裹个凉皮,顾名思义,就是裹起来吃的凉皮,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裹凉皮得用薄凉皮,先铺一张凉皮于案板上,捏一缕凉面、面筋的碎块、黄瓜丝、芫荽段、芝麻酱、油泼辣子、蒜汁、料水,葱花油,醋少许。有的人喜欢吃油条,把老油条切成碎块放在里边,先在凉皮上拌均匀,两边往中间对折,然后从后朝前裹起来,裹好后的凉皮像个玻璃水杯,竖起来吃。有吃相文雅一点的,拿个粗凉皮啃嫌不好看,用刀一切为二。

    裹凉皮一个就能吃饱,一层一层的,不散,吃着很筋道,味道很浓,酸、辣、鲜、香、糯五味便一口吃在嘴里,吃到最后,就剩一个底,里边一汪的汤汁。

    我小时候并不觉得濮阳凉皮有什么特别之处,长大了,离开家乡,辗转漂流,才知道各地的凉皮全然不是一种味道。

    但无论吃到哪里,我总觉得,都不如家乡的凉皮。

    (作者来自石油工程建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