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4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彭 宁
我们不得不承认,阅读,有时候是因为孤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面对自己时,有欢欣、满足,有痛苦、遗憾,也难免有无所适从。
当然,取悦自己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看一场直播带货,抢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追一部由俊男美女演绎的电视剧,满屏的荷尔蒙气息让人心情愉悦;跟着烟火气十足的视频学做一道菜,泡一杯茶……
发达的网络社会,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体验百态人生,为平淡忙碌的生活减压赋能,喜怒哀乐因此变得简单而直接,但获得的愉悦、快感却是短暂的。
最近被一个词洗脑——情绪价值。除了上网冲浪,我们还可以外出旅行、走亲访友,在行走、交谈中获得幸福、快乐。我理解这大概就是大家常说的情绪价值。
生活中,有多少人或事能带给我们情绪价值,很难定义。因为需求是双向的,而我们想要的“获得”更像是一种对未来的期盼与展望,而不仅仅是一种可见的交换,因为这种交换短暂而不稳定。
你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他们带给你的欢乐或痛苦,你也同样会带给他们。但就个人情绪而言,即使带给你欢乐的那个人显现出很高的“价值”,两人的相处非常和谐、美好、亲密无间,也依然无法填补你在独自面对自己时偶发的空白、茫然和空虚。
当你在为未知的明天殚精竭虑、辗转反侧的时候,需要通过改变自己的眼界、格局、知识或者认知,寻找到某个平衡点,不至于在踟蹰彷徨中消磨掉斗志或者希望。流行点的说法就是,获得内生动力,减少精神内耗。
此种情境下,读书,应该算得上是持续提供稳定情绪价值的优良途径。书籍所蕴含的能量难以估算,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你总能在无垠的文字海洋里畅游、疗伤,补足精神之钙。
别人的故事也许匪夷所思,却也精彩难忘,让你“于无声处听惊雷”,产生共鸣、与之共情,从而获得经验、得到慰藉,这何尝不是一种价值。
女儿小时候最喜欢的书是《哈利·波特》,说看了七遍,由迷恋玄幻的魔法,到感慨友情的美好、背叛的伤害,直至向往直面的勇气和英雄的光辉,这是她读这套书不断获得的价值。我看到的是,成长中阅读的每一本好书,都在修正和塑造着她。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但他也说过,“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既然不得不与自己的灵魂对话,那么就必须学会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达到内心的平和喜乐,这是依靠别人的力量无法获得的一种安全感。
向善向好向美,是我们生活的本能。阅读,最初也是一种本能的需求。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我,在偏远小镇长大,物质匮乏,生活已是不易,精神上更不可能富足。但我的童年又是幸运的,还能攒钱买几本小人书,得以窥见在简单的生活之外还有如此宏大的世界。
在书中,世界永远是敞开的、多元的、斑斓的。拥有一本喜爱的书,就像携至宝于闹市,怀揣隐秘的欢乐,心中已然又一番天地。
读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提供的情绪价值能让你得到短暂的修整、安宁甚至力量,在迎战明天的每一刻,为你提供持续的能量。哪怕只是微光呢,那也是希望。
(作者来自江汉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