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龙在观察凝固冻胶在高矿度环境下的变化。
汤 晶 曹 俊/文 魏 玲/图
43岁的何龙,中等个儿,语速快,步幅大。
长年在大漠里奔走,行囊里最贵重的就是电脑包。在实验室,在重点施工现场,在院厂融合的技术讨论会上,何龙背着电脑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坐着电脑在手,站着电脑在背,像武林高手,人剑合一,和同事一起破解工程难题。
何龙是西北油田冻胶堵水技术第一人,十几年前,博士毕业来到西北油田。那时,油田还是采用打水泥塞堵水,而世界最先进的冻胶堵水技术,也只能堵几厘米的小裂缝。
在何龙的带领下,西北油田实现了堵水不堵油的冻胶与凝胶堵水技术的革命性转变,在超深井带来的超高温、超高压工况下,实现对地下深层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出水裂缝的封堵。
八年领舞,惊艳大漠
从在1号联合站干化池收集第一颗堵水颗粒开始,何龙在西北油田进行冻胶研发已超过14年。
然而,真正从物理堵水到化学堵水,实施大规模冻胶,却开始于2016年。这一年,何龙博士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作为负责人,他主导建立起具有国内高水准的堵水体系实验室,技术团队包括焦保雷、李亮、王建海等,日后他们都成了院、所专家。
在何龙看来,无论项目还是人,成功总是内外因素的统一。塔河油田又被称为缝洞油田,顺北油气田成藏于大断裂带,这给西北油田的开发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困难,却也给采收技术专业提供了大舞台。
“那时油田博士少,一介绍我是博士,总能看到大家眼睛一亮,似乎我能解决所有的难题。”何龙说,大家给予他充分的专业认可。面前是现场同事面对难题时的焦灼目光,后面是一群年轻的科研人员灼灼的希望。“我就像站在了聚光灯下,必须全力以赴”。
站在聚光灯下的领舞,独特而又靓丽。
八年间,冻胶堵水的颗粒形成了多个体系,能大能小、能强能弱、能远能近、能走能停,甚至形成“隔板”,让油水分离,选择性堵水不堵油。每一种颗粒体系的形成,从无到有,从试用到实用,都经过了漫长的研发过程。
其间,何龙主持过1项国家级项目、4项集团公司级项目、20余项分公司项目,先后获得省部级技术奖励14项,攻关成果申报发明专利21项,现场创效27亿元。一系列的成果奠定了西北油田冻胶堵水工艺的基础,并让这一技术挺进世界先进行列。
近两年,面对塔河老区采收的两大瓶颈:多次堵水难、气驱防窜难,何龙主持攻关新型低成本冻胶,成本下降30%以上。他们又将冻胶堵剂与耐温抗盐新型泡沫体系有效复合,泡沫稳定性提高500倍,累计指导新体系现场试验增油4万吨。
冻胶之舞,走向前沿
何龙说,博士其实是“窄士”,上学时研究越尖端方向越狭窄,而工作后的应用则要熟悉多个专业领域。
冻胶技术重视体系研发,也重视推广应用。当一个个针对西北油田地层特点、成藏条件、开发阶段等因素的技术形成体系时,势必会带来工艺和作业样貌的改变。何龙从一开始就吸收了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进入团队,互相取经,相互探讨。工作室里经常开展专业讲座,大家既是本专业的老师,又是其他专业的学生。何龙希望自己带头,让团队每个人都一专多能。
学习与研发,同时展开。他们用胶研发,引领堵调工艺变化,在西北大漠,冻胶堵技术走向国际技术前沿。2016年以来,何龙研发团队推广“不动管柱选择性堵调”新工艺,年增油由0.6万吨增至18万吨,吨油成本、措施平均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去年,在以往堵水井案例分析基础上,何龙又带领团队细分堵水对象并配套针对性工艺,对233个井次进行标准化堵调迭代,整体有效率达到74%。高难度堵调井累计应用新型堵剂54井次,增油2.4万吨,其中多糖凝胶有效率达100%。
最精彩的舞蹈,是下一个
别人眼里的何龙是油田采收率高级专家,中国石化闵恩泽青年科技人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可何龙更在乎西北油田堵水冻胶18种不同体系颗粒、700多个样次的试验攻关,最终合成的有机颗粒、涂覆包膜颗粒……
荣誉是对先前工作的肯定,何龙郑重记录着:121次试验失败,17次设计错误,8次人为的失误,两次重大的低级失败留下的教训,还有技术备忘录。
在这个世界级的超深油气藏舞台上,何龙和团队的舞步一刻也没有停下。
魔芋胶、纤维素等低成本聚合物和已规模推广的AM-AMPS共聚物互穿交联的低成本冻胶,虽然成本已下降30%,但要想控制老井剩余油开发成本,还需再降25%以上。从何入手?如何提高超高温冻胶的性能,延长稳定时间?
这些都是何龙目前的研发方向。作为舞台上的舞者,最精彩的舞蹈永远是下一个,作为在大漠采收率舞台上的领军者,何龙思考的问题永远是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