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4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1版:中国石化报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扫一扫 看视频

    本报记者 栗 阳 张 炅 苟澜弋 侯明铉 彭 展 通讯员 胡 漪

    2月20日,北京气温骤降,迎来了龙年的第一场春雪。

    “宗总新年好,最新的生产数据已经发给您了,还请您帮忙找找问题的原因。”一大早,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石科院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宗保宁接到湖南石化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现场打来的电话。

    “好的,咱们下午一起开个视频会,把问题搞清楚。”宗保宁当即回复。

    湖南石化己内酰胺项目A线于去年12月15日全线贯通,一次开车成功。项目采用中国石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己内酰胺绿色成套技术,这是该技术首次实现工业化应用。

    去年底,为保障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宗保宁带领石科院30名专家组成的开车团队,在湖南石化己内酰胺新区现场驻守40余天。

    目前,项目现场虽然没有石科院专家驻守,但他们持续与项目一线人员线上沟通装置生产运行各项数据和动态,确保装置平稳运行,日产己内酰胺、聚酰胺切片、双氧水等20多种产品超过4000吨。

    “春节期间,我们的优化团队与现场技术人员24小时保持联系,保障装置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转。”宗保宁说。

    “我们每4小时沟通一次现场运行状况、装置重要参数和关键点分析结果。”石科院长远课题研究室副主任赵俊琦告诉记者,“遇到异常情况,我们第一时间与现场取得联系,迅速分析问题根源,并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临近中午,雪花漫天飞舞。迎着寒风,记者跟随宗保宁的脚步,来到石科院东3楼实验室。这座颇具年代感的小楼,见证了石科院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身影。

    在青年科技工作者王若瑜、刘倩倩眼中,工作区的这些小楼是石科院文化底蕴的载体,“石科院最吸引我们年轻人的是这里的创新氛围,身边有许多大科学家,在这里能做出最好的技术”。

    走进位于东3楼三层的色谱间,宗保宁与团队研究人员仔细查看电脑屏幕上的色谱分析结果,对比样品及杂质组分。

    “创新是无限的。”这是宗保宁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现在国内生产己内酰胺单体的水平已经超过国外,但是终端产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未来要发展高端化高附加值产品。”

    “我们采用新技术,正在研发具有抑菌杀菌功能的新型聚酰胺材料,年底就能见到成果啦。”谈到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宗保宁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下午2时,石科院与湖南石化项目现场的视频会议准时开启。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南石化新区己内酰胺部副经理张晓辉等人现身大屏幕,“目前,酯化环己酮A线装置提了负荷后,转化率又开始往下掉”。

    “既要提负荷又要把转化率提上去,最重要的是把催化剂的量补足。”宗保宁答道。经过一个多小时视频连线,石科院团队与湖南石化现场团队商讨出了解决方案,张晓辉马上组织实施。

    湖南石化己内酰胺项目酯化环己酮B线装置二季度将投料开车。“我们正在为B线新装置开工优化提供保障,确保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参加视频会议的石科院首席专家孙斌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