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4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绿氢工业应用实现突破,绿氢炼化引领行业发展
中国石化按照“氢电一体、绿氢减碳”的发展方向,布局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储氢-利用项目,开展风光耦合制绿氢技术及配套综合研究,形成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推进绿氢与炼化应用耦合。新疆库车2万吨/年绿电制绿氢示范项目于2023年8月底全面建成投产,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所产绿氢成功替代塔河炼化天然气制氢,用于低碳成品油生产。内蒙古鄂尔多斯3万吨/年风光制绿氢一体化项目启动建设。为乌兰察布10万吨/年风光耦合绿电制绿氢项目配套布局的纯氢长输管道示范工程,纳入“全国一张网”实施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
采取大兵团模式,集中开展12项氢能重大科技攻关
中国石化采取大兵团联合攻关模式,集中部署开展12项氢能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研究。首套30标准立方米/小时PEM制氢示范装置、兆瓦级(200标准立方米/小时)PEM制氢装置均在燕山石化成功投用;橇装式甲醇制氢装备在大连盛港加氢站投用;成功制备了缠绕增强的储氢瓶样瓶,形成了百吨级高性能碳纤维装置工艺设计包;完成90兆帕加氢站液驱压缩机样机制造,并通过第一阶段20兆帕气密性能测试;燃料电池铂基催化剂公斤级工业生产基本实现。在氢能标准方面,参与或主导的氢能标准超过30项,2023年3月发布中国石化一级企业标准《氢气输送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打通氢能交通供加用环节,着力打造氢产业走廊示范
在氢能交通整体谋划方面,中国石化编制了氢产业走廊规划,提出“三轴四区N线”的布局思路,着力打造氢走廊示范线。燃料电池供氢中心建设方面,按照“适度超前、适度富余”原则,统筹供氢中心项目规模和进度,已在11家炼化企业建成供氢中心,氢纯化和充装设施总能力合计2.9万标准立方米/小时,2023年供氢量超2000吨。加氢站建设方面,以“3+2”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为重点,以重要港口、物流场所、高速公路氢走廊、煤化工基地为依托,在全国重点城市适当超前部署建设加氢站,累计发展128座加氢站,氢气年加注量约3400吨。香港首座面向公众的加氢站——中国石化香港凹头加氢站于2023年11月启动建设。积极探索站内制氢及微网输氢新模式,福州、广西分布式氨制氢加氢一体站、大连盛港加氢站站内甲醇制氢项目相继示范运营,并在浙江、四川、重庆和山东投入运营微管道输氢加氢示范站4座。
引领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建设
中国石化按照“科技支撑、产业引领、融通带动、开放合作”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建设。
基础工作方面,开展氢能产业布局研究,积极推进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数据平台建设,成功举办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暨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等多场产业高峰论坛,邀请国家有关部委领导、业内知名院士专家及企业代表作演讲发言,在业界反响热烈。
合资合作方面,2020年以来,与多个省(市)、企业、高校签订氢能合作相关协议,协助多地政府编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与国外多家能源企业就氢能产业开展深化互利合作,战略投资链上头部企业,进一步加快了氢能全产业链资本投资业务布局。积极参与国际氢能理事会活动,提升国际影响力。
深度调研方面,历时近3个月,调研了覆盖“3+2”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主要地区和产业链各环节的头部企业,梳理了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措施和建议,为更好地推动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推动国产化应用方面,通过新疆库车、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大型绿电制绿氢项目及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一批国内企业积极加入氢能装备研发,实现了相关装备制造关键技术突破,推动了装备大型化,制造成本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