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4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十四五”时期,国际局势剧烈而深刻变化,国内高质量增长与低碳转型叠加,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极为敏感和关键的一环。我国能耗双控制度适时调整、及时纠偏,有力保障和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转型,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良好制度环境。
促进了能效提升和清洁用能
一方面,实施能耗双控制度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互相促进,能源消费总量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我国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和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了高耗能行业和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进程,能源利用方式更为集约和节约。在能耗双控制度初设的“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在7%左右,能耗强度约为0.7吨标准煤/万元,能源消费总量从20亿吨标准煤增至30亿吨标准煤只用不到4年时间;到“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速降为3%左右,能耗强度低于0.5吨标准煤/万元,能源消费总量从40亿吨标准煤增至50亿吨标准煤用时延长到10年。
另一方面,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低碳化、电气化转型,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从一次能源角度看,煤炭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已从2007年的峰值72.5%大幅降为目前的56%左右;从终端用能角度看,电能是更为高效清洁的能源品种,占比从“十一五”时期的不足20%稳步升为目前的28%左右。得益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近10年,我国能源活动相关的碳排放强度从1.2吨二氧化碳/万元左右迅速降至0.9吨二氧化碳/万元以内。
加快了能源供应低碳化进程
能耗双控制度调整促进了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开发、规模化供应,从而加快我国能源供应结构低碳化进程。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既得益于配套政策激励,也得益于企业增产扩能。国家政策方面,《“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在“三北”地区优化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在中东南部地区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就地就近开发、在东部沿海地区推进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等系列举措,助推我国可再生能源进入规模化、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企业战略方面,五大央企发电集团的“十四五”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规划目标超过300吉瓦,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能源化工央企为了促进自身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也纷纷依托油气传统业务开发自消纳的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4.5亿千瓦,占到我国发电装机总量的50%以上,历史性超越火电装机。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能源系统先立后破平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国化石能源供应稳定增长。近10年,我国原油产量保持在2亿吨左右,海外石油权益产量迅速增长、供给能力迅速增强;天然气产量翻一番,从1100亿立方米左右增至2200亿立方米以上;原煤产量增为46亿吨左右,增幅为15%,特别是煤电几乎占全社会发电总量的60%,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着“压舱石”作用。
为经济增长与合理用能提供了空间
受经济发展阶段和能源资源禀赋影响,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存在两大特征:一是能源消费仍处于增长期,二是能源消费增长与碳排放增长紧密相关。展望未来10年,我国高质量发展阶段与碳达峰重叠,能耗双控制度的适时调整完善,有利于能源产业更好地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将不再纳入能耗双控。在确保实现2025年能耗强度较2020年下降13.5%目标的基础上,减扣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有望分别为经济增长腾挪约1亿吨标准煤和3亿吨标准煤的能耗空间。
这一方面有利于赋予各级政府更大的能源管理自主权,鼓励因地制宜地探索经济增长与绿色转型之间的平衡路径,在很大程度上为高附加值的优质能源化工项目提供了弹性空间,对于高质量发展经济、升级产业、稳定民生都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消纳,减少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消耗的依赖,从而在国际能源治理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争取更大主动权。
为碳排放双控构建了制度基础
碳排放双控制度的顺利实施,需要依赖碳排放计量监测、统计核算、预算管理、考核评价等机制的建立健全。在10多年的能耗双控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能源消费统计报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能耗强度下降目标设定及分解等经验,“十四五”规划更是设定了能耗强度下降和碳排放强度下降双约束性目标,为转向碳排放双控奠定了体制机制基础。
此外,在能耗双控制度的约束引导下,我国用能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自愿减排交易、绿电交易、绿证交易等市场化机制逐步建立完善,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强调,采取“证电合一”的交易模式,进一步将能源市场与碳市场衔接起来,引导市场主体将用能管理与碳排放管理有机统一,从而为碳排放双控转型营造更有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