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4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国内首条百万吨、百公里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投产运行。夏兆明 梁世英 摄影报道
二氧化碳的来源包括化石燃料、工业过程、生物过程、地下矿藏、大气等。目前,二氧化碳捕集并直接地质埋存成本高昂;直接利用方式包括植物或肥料增产、提高石油采收率、作为传热流体用于超临界动力系统,以及用于食品、饮料、焊接、医疗等行业;转化利用方式包括制造甲烷、甲醇、汽油等燃料,制造聚合物等化学品,以及制造建筑材料等。
我国二氧化碳化学转化利用面临的科学难题包括:一是规模不对等,我国最大宗的化学品乙烯年产量在6000万~7000万吨,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几百分之一;二是二氧化碳分子能量低,要想化学利用,变成高能量的化学品,就一定要活化,加入超过100%的能量;三是我国贫氢,而二氧化碳化学利用需要加入大量的氢,目前我国氢主要来自化石能源。所以,二氧化碳的化学转化非常困难,除非是在富氢、富能和二氧化碳插入反应的特殊体系来转化,如利用二氧化碳制造碳酸二甲酯。
转化二氧化碳需要加入的能量和氢,要靠可再生能源来提供。因此,二氧化碳的转化,本质上是可再生能源的储存和搬运。没有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转化就无从谈起。
二氧化碳的转化方法包括热催化过程、光化学过程、电化学过程。其中,热催化制甲醇已有百年历史,从分子式(CO2+3H2→CH3OH+H2O)看,6千克氢(18元/千克)可制得32千克甲醇(2500元/吨),成本108元,产出80元;热催化制烯烃,从分子式(2CO2+6H2→CH2CH2+4H2O)看,12千克氢可制得28千克乙烯(7500元/吨),成本216元,产出205元。简单分析,要实现经济性是很难的。因此,二氧化碳的交易价格、氢的价格、煤的价格,决定了二氧化碳热催化转化的经济性,这是很大的挑战。
光化学过程可以建设太阳燃料工厂,将太阳能高效低成本转化为氢能、燃料、化学品等。目前,光催化水制氢,仍受制于低能量转化效率瓶颈,需要提升材料的光生电荷分离效率;光催化二氧化碳制燃料或化学品,转化效率非常低,远不及热催化和电催化,未来需要在光反应和催化剂上下功夫。中国科学院成功将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是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利用光伏等可再生电源分解水提供氢气,在化学反应器中进行二氧化碳高效还原,在生物反应装置中合成淀粉。如果这一途径可以达到理论能量转换效率的80%,从电到淀粉合成的能量转换效率可达41.6%,那么合成1千克淀粉需要大约10千瓦时电,通过途径改造,能效提高空间很大。
这三个方法中,目前看来最可行的是将二氧化碳电解转化,最近也有一些好的进展。二氧化碳通过电还原的方法,不仅可以还原为一氧化碳,还可以生产甲酸、甲烷、乙烯、乙醇等。一氧化碳电化学直接制化学品,每生产1千克乙烯,消耗电47千瓦时,副产氢气0.054千克、乙醇0.83千克、丙醇0.42千克、乙酸2.35千克。二氧化碳电化学直接制化学品,每生产1千克乙烯,消耗电86.2千瓦时,副产氢气0.26千克、一氧化碳0.078千克。如果电价合适,电化学方法的经济性是可以比肩热催化的。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相比石油化工放大是靠催化剂的加量(从1克到1千克到1吨),电化学的放大完全靠面积的放大,难度很大,因此,电催化转化未来努力的方向是稳定性和可放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