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4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智能运营:
中国石化建成投用总部智能运营中心,提升了资源优化配置、业务协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总部生产营运指挥系统覆盖100余家企业,实现了总部对整个产业链生产运行的动态跟踪、实时监控、协同指挥,利用计划优化系统进行网络排产,支持炼化板块整体计划优化,原油资源配置优化效果显著。
智能油田: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地震解释、地层对比、历史拟合、固井质量评价等业务领域应用,在保障研究精度的前提下,效率提升3~10倍。建立“中心值守、区域应急”的生产运行管理新模式,油田用工减少2.2万人,劳动生产率提升63.9%,各项指标稳中向好。打造“全面感知、超前预警、智能联控、分储分输”的中国石化首座数字孪生智能油库,劳动用工由189人减少到20人。开展油田特色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试点,构建灵活洁净能源供应体系、多源互联智能电网、柔性可调终端负荷、多元储能调节系统及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实现多能平衡互济、源荷高效匹配、新能源友好消纳,2022年降低外购电280万元,实现1.6亿千瓦时绿电全消纳,供电成本降低2300万元。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实现单井、管道、站库动静态资料信息集成,地面设施全流程模拟可视化,方案设计时可在线调取相关资料,设计效率提升20%。利用无人机和视频分析诊断技术,巡检速度大幅提升,2022年飞行巡检60万公里,相比传统人工巡线,巡检频率提升3倍,误报率和错报率小于5%,人力成本降低30%,极大提升了油区综合管理水平。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形成油气藏生产指标预测、产能计算等25种算法模型,钻井提速5%,定向井中靶率提升8个百分点,研发效率提高20%;助力研究人员收集整理数据时间节省80%,决策指挥、紧急处理突发事件效率提高50%。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打造油水井数智化全系列产品,硬件产品集采价格平均下降30%。打造油井生产智能调控终端,使高泵效井产量提升8%,低泵效井泵效提升39个百分点、能耗下降15%;开展井站一体化智能调控先导试验,示范井区人均管井数由5口增至16口。研发井口数据采集无RTU(远程终端单元)模式,数字化投资较传统模式下降55%。
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建设数字化钻井队,推广司钻领航仪、电子坐岗等数字化产品,钻井队员工由75人减少到40人;形成数字化钻井模板,数字化钻井队与EISC (工程作业智能支持中心)协同联动,平均机械钻速提高34.2%,平均单只钻头进尺提高39.9%,完钻周期缩短79天。
中国海油在秦皇岛32-6油田建成国内首个海上智能油田,核心业务数字化覆盖率90%,海上操作人员精减20%,实现光纤全联通、无线全覆盖,入选2021年企业数字化转型十大成果。在恩平油田建成国内首个海陆一体化协同运营平台,实现台风模式生产超300小时,避免原油产量损失约33万桶。“深海一号”成为世界首个具有遥控生产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作业水深1500米,离岸150公里,年产天然气超30亿立方米。
延长油田在可可盖煤矿开展斜井智能化建井实践,具有5G+智能超表面无线传输、5G+设备组装多维坐标实时调姿、5G+边端结合精准时空定位等特色,井筒建设期由54个月减至17个月,节约投资20亿元以上。预计未来3~5年,西部采用斜井智能建井的工程产值超百亿元。
智能炼厂:
中国石化集成原料产品价格及企业装置运行成本等基础数据,实现中间物料不同流向、成品油牌号、化工产品牌号、同类装置内单位边际贡献在不同价格体系下的在线测算,实现对不同加工方案、产品构成的快速对比测评,在业内率先实现流程工业实时生产的产品市场价格驱动,装置增效显著。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榆林乙烷制乙烯智能工厂项目建成了一套完整的三维数字化设计、移交及数字孪生一体化工厂,劳动生产率提高20%,万元产值能耗下降5%,挥发性有机物总量降低15%。
中国海油惠州石化建成国内首个“双频5G+工业互联网”智能炼厂,生产平稳率99.9%,设备完好率99%,自动采集率超98%,仪表自控率达97%,运营成本降低20%,吨油能耗降低17%,生产效率提升20%,资源利用率提升15%。
智能研究院:
中国石化对分子筛实验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构建了合成实验数据库,实现文献数据的自动提取和人工校核,以及实验数据的关联分析,极大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构建了X射线衍射标准谱图库,实现高通量谱图数据的集成与自动解析,节省了大量人力投入;利用大数据技术,有效挖掘设备结构参数与性能参数间的复杂关联关系,形成预测模型库,每年可节省模拟时间约144天,通过模拟优选方案可以减少90%的实际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