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俊 王明堂/文 李学仁/图
近年来,西北油田加快向沙漠进军、向地球深层进军步伐,2022年“深地一号”工程横空出世。而该油田采油四厂4-2班组,更是犹如一把“尖刀”深入沙漠腹地,管理近2000平方公里“深地一号”的中心区块,以坚强的毅力征服地下珠峰。
信念,像胡杨一样坚守阵地
当看到“沙漠荒志向不荒,风沙大决心更大”14个醒目大字,魏鹏飞不由得热血沸腾:“‘深地一号’,我来了!”
魏鹏飞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该校首届毕业的118名学生回信,希望他们“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魏鹏飞是向总书记写信的执笔人之一。到西北油田后,2022年他又向组织申请,要求去顺北,去最艰苦的地方、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魏鹏飞追随的榜样就是刘守朝。201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毕业的刘守朝主动选择了最偏远的西北油田,2019年来到顺北,在大漠里日复一日的坚守和磨砺中,将4-2班组打造成了“尖刀”。
在“尖刀班”,他是班长;在“守朝夜校”,他是讲师,同时又是“刘守朝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这些年,顺北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最前沿在哪里,刘守朝的脚步就紧跟到哪里。2021年,4-2班组建站,厂领导不约而同想到了刘守朝:“有守朝在,放心!”
这里,沙尘暴一天一小场、三天一大场,从餐厅到宿舍几步路,走慢了就是“沙子拌面”。建站初期就几间活动房,像火车车厢首尾相连组成“围屋”抵御风沙。水是从沙漠外拉来的,几个人下了班轮流做饭。刘守朝笑道:“苦点累点没啥,看着油田在我们的手中由小变大,有一种自豪感、荣誉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尖刀班”之前,新入职员工谢文琦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很快,她就体验到了刘守朝口中的“没啥”。一次巡井途中,突遇沙尘暴,能见度不足5米,皮卡行驶在崎岖不平的沙漠搓板路上,身子忽被高高抛起,又狠狠摔下,在沙漠里体验到了波涛中航行的感觉。回到基地,已经走了200多公里路程,而这就是刘守朝他们几年如一日的日常。
“尖刀班”的员工就像胡杨,在这里扎下根,风吹不走、沙刮不退,在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上,他们充满豪情地喊出“沙漠荒志向不荒、风沙大决心更大”,在这里淬火成钢,又从这里出发,奔赴“深地一号”新的战场。
担当,做最放心的安稳运行班组
“进入井场就是上阵地,发现违章,严格处理!”马上要到新区块工作了,但白鸿海一如既往的严格。“针尖大的窟窿会透过斗大的风”,这里的油井超深、超高压、高硫化氢,班前会上必须把当天的工作内容、安全措施向岗位员工讲清、讲透。
班前会一结束,白鸿海就带领薛文等班员开始了巡线工作。顺北油气田地域广阔,班组配备了多台无人机,但遇到管线裸露、沙丘地形明显变化的区域时,还是要徒步巡检。“油气长输管道决定着油井的安全平稳运行,必须保证畅通、无泄漏。越是风沙天,越要加强巡检。”白鸿海说。
薛文是一名转业军人,曾经参加汶川抗震救灾:“抓安全,就要像军人一样,令出必行、雷厉风行。”至今,他还保持天天把被子叠成豆腐块的习惯,“尖刀班”“尖刀突击队”……这些充满军事气息的术语,让他仿佛又置身于军营之中。
6月28日,今年最大一场沙尘暴袭来,顺北油气田大范围停电,“尖刀班”党员突击队紧急出动,经过一夜的奋战,恢复了供电、开启了躺井。突击队成员的手机24小时畅通,如遇突发状况,必须按照距离4-2基地远近,分别以10分钟、40分钟、120分钟的标准赶到现场。
“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在这里我还是一个兵,我们守护的是‘深地一号’。”参加多次抢险的薛文说。
进取,打造“少井高产”示范区
一个班组相当于一个老油田的产量,中国石化油气产量最高的班组,沉甸甸的分量压在“尖刀班”30多名员工身上。“在沙漠腹地打一口井,成本上千万元,风险巨大。好区块更要有好管理,必须做到少井高产。”刘守朝说。
SHB4-10井是一口高产井,但“脾气”也大,最大的问题就是井口节流前温度接近98摄氏度,而超过65摄氏度,就会超过柔性复合管线的高温警戒线。“人发烧有退烧药,油井发烧怎么解决呢?”刘守朝整天锁着眉头想办法,一个月后,一个独具创意的降温箱建成了,管线温度下降到 62摄氏度,完全满足生产要求。近年来,刘守朝与“刘守朝创新工作室”成员先后解决生产难题10多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0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小”创新成果100多项。
打开他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20多口油井的参数。2022年上半年,4号断裂带部分高产井产出原油含水上升,刘守朝等人和技术管理中心配合,优选5项预警指标并量化,将含水上升油井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种类型,分类“精细管理+重点维护+措施治理”,含水由81%降至50%。截至4月10日,顺北4号断裂带累计生产油气当量近260万吨,成为中国石化“少井高产”的示范区。
“油井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管理得到位,它就会给你回报”。多年的现场工作经历,刘守朝积累了丰富的管井经验,但一个人浑身是铁又能打几颗钉,个人强要变为个个强。2021年,“守朝夜校”下沉“尖刀班”,学习内容在岗位上查找,技能培训在岗位上开展,技能考核在岗位上进行,针对倒翼、更换油嘴、液控柜等操作,白鸿海、董双两位班长现场示范“情景”操作,刘守朝在旁手指口述讲授。班长+讲师培训更精准,也把4-2班组这把“尖刀”打磨得更加锋利。
自2021年以来,该班一边出油气,一边出人才。今年6月,正值主题教育如火如荼开展之际,该厂党委任命白鸿海、董双两位“尖刀班”的先进典型出任新开发区块的带班班长。“这几年跟着‘班长’学‘班长’,我对干好工作充满信心!”深得刘守朝真传的董双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