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 讯
人们常说:产品为王。产品的的确确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但是商业模式更高阶的企业,一定会更重视品牌。
品牌附加值的特性是长期性的,能够跨越经济周期及产品品类,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有些品牌很低端,比如成品所需要的原材料之类的会不需要品牌。其实不然,不管是什么产品都是需要有品牌的。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没有枯燥的产品,只有枯燥的品牌。万事开头难,想要做好品牌,就要培养长期主义的品牌价值观。
那么究竟什么是长期主义的品牌价值观呢?
消费者的注意力就像流水一样,品牌就像蓄水池,唯有做好品牌管理才能把用户的注意力留下来。品牌,需要时间的发酵和验证,是与用户长期的相向而行,是对公众的长期承诺。
此前,宝洁中国首席增长官何亚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中国市场很有可能迈入调整期,他直言:“过去十年的增长和繁荣有的是基于概念的、有的是不真实的。接下来可能会有一个挤泡沫的过程,挤掉的就是没有护城河、缺乏差异化的品牌。”
如今,品牌工作者已达成了共识:想获胜,就要打造长期品牌价值,建立品牌护城河。观察目前的三大趋势,也印证了长期主义才能帮助品牌实现真正稳健而长久的发展。
趋势一:品牌的“感性价值”回归,95后
消费者格外追求品牌内涵
全球年轻一代消费者对品牌意义和品牌价值观提出更具体的要求:可持续性、环保性、循环经济等价值导向,非常注重圈层文化、小众文化的认同感,而且他们更愿意购买与自己的个人价值观更匹配的品牌或产品,哪怕是为此花更多的钱。
换言之,如果把品牌能提供的价值划分为“理性价值”和“感性价值”,如今的消费者就是比以往更追求“感性价值”的一代人。
那么,品牌如何抓住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性价值?在《制造消费者》一书中,作者提出消费普遍者拥有“拜物情结”,即“消费者想要成为某种人,无须做自我提升方面的努力,只需要通过抽象化购买某个品牌就能让自己拥有这些特质。”
消费者这种寄托于品牌和产品的情感需求,一定程度上就依靠品牌广告的内容来实现——品牌生产能满足消费者感性需求的内容并与之深度绑定,再反复重提,逐渐占领消费者心智,形成一种盘旋不去的长期品牌价值。
趋势二:用户、内容等海量数字化资产,亟待沉淀内化为长期的品牌资产
过去三年,在疫情催化下,流量红利迅速被吸收、稀释,同时,品牌主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数字化内容资产、用户资产。
于是,品牌主现阶段的比拼重点就变成了——能否将这些线上用户沉淀为品牌长期的对话对象?能否将这些数字化资源转化为长期的品牌资产?一旦上述资源被内化为品牌的“发电站”,就能源源不断地提供长期的营销动能。
如何获得品牌资产?我们观察数字营销服务商的常见逻辑,无外乎:一是“沉淀”,将品牌内容、消费人群、供应链等数字化资源沉淀成长期可用的资产;二是“打通”,将上述资源打通形成闭环,成为一个可以让品牌实现复合式增长的资产库。
趋势三:疯狂买量时代将终结,行业迈进科学、健康的营销时代
过去两年,营销工作者心照不宣的一个爆品公式是“10000小红书+5000抖音+1000B站+1000知乎=1个成功的新消费品牌”。但是这种由全民级社交平台发展早期阶段带来的附加红利,已经终结了。
品牌在摸清不同类型互联网平台的广告效果后,势必要以更具针对性、更能控制成本、更大回报率的组合方式去进行广告投放。究其原因,每一种营销渠道都不只在短时间内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其广告效果也会长期缓慢释放。不同广告形式对品牌销售额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广告媒体的投入成本越少,则平均自然销售额也会更少。更为精准的投入产出比计算成为必然。
所以,随着企业越来越注重健康、科学的营销方式,就需要熟悉各种营销活动对品牌产生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从而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投放组合。
综上,消费者、智慧营销技术、广告主维度的三大最新形势,都不约而同指明一个方向:挥别急躁的、不安定的流量为王时代,品牌开始静下来打磨长期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