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4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4版:中国石化报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1969年5月,从部队转战油田,父亲和大家一起积极投身增储上产大会战。图中第五个穿军装者为父亲。
刘江涛
今年五一,天天念叨着要探秘大漠的父亲,一路欣喜地瞅着车窗外疾驰而过的风景,来到了我工作的地方——位于西域轮台的西北油田。说要看看我工作的地方和他曾工作的地方有啥不一样,感受一下大漠的风和黄河口荒原的风有啥不同。
我是“油二代”,今年77岁的父亲是“油一代”。父亲年轻时在山东济南当过兵,之后脱下戎装,和战友们一起奔赴黄河滩,来到胜利油田干起打井找油的活儿。
面对巍巍钻塔、隆隆钻机,无论是钻工、泥浆工还是井架工,或是操作车铣床、检维修设备,这些都令老兵们心里发怵。对他们来说,这些庞然大物的“新把式儿”没见过,也没听过,更别说上手操持。
眼看兵营退伍的一条条汉子在新岗位上慌了神,作为大家的班长,有着7年党龄的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班长是什么?是责任,是担当,更是吃苦在前。父亲主动当起了维修班的“培训师”,东拼西凑地找来井下作业提取抽油杆、更换抽油泵的专业资料,陪着大家进行入厂培训“再回炉”。
为帮大家尽快入门干好活儿多产油,他总是早晨5点起床备课学习,利用工休间隙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备课用的小本本密密麻麻记了十几个。
几把长凳子、一张小方桌、一块刚干了油漆的三合板, “刘班长小课堂”每日准时登场。从抽油机结构到井身构成,再到石油地质,每次父亲都讲得头头是道,大家也听得津津有味。慢慢地,“刘班长小课堂”让大家伙儿在工作上有了更多的底气。
父亲在学习上够拼,在井场上敢拼。
那夜,父亲刚接班,就听到井口“呼哧哧”溢了起来。他和大伙儿喊着号子,一路小跑,搬运调配灌注泥浆,一个个眼巴巴地盼,井口却张着大嘴巴;又搬来重晶石重新配浆,二次压井。直到子夜,父亲才和大伙儿一起降伏住喷薄的油龙。
那晚父亲紧皱着眉,心里憋着一股子倔劲儿,相信只要不放弃,把握控制住地层平衡,就一定能干成大事。
后来当班的日子,父亲几乎挨不住凳子,越是风沙四起,越是端着小本本、手持密度计,时而俯身察看,时而测量记录,或是疾行穿梭泥浆泵间,检修保养缸套、活塞。
时光好不经用,转眼已是半生。如今,老一辈石油人风风雨雨追赶着石油奔跑的日子,早已深深烙印于岁月的风尘中。
父亲那一辈石油人吃的苦,就像大漠暴虐的风沙,劳其筋骨的同时,也锻炼了父亲敢打硬仗、不怕吃苦的作风。这也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坚定地选择了攻读石油院校,和更多汉子一起奋战于戈壁荒野。
那天,一早溜达着来到轮台城东的父亲,徘徊于沙漠公路的起点。他心心念念的是,看看新一代石油人的风采,听听新时代油龙滚滚喷薄的欢歌。
(作者来自西北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