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4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5版:中国石化报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副总地质师、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国家能源碳酸盐岩油气重点实验室第一届管委会主任 郭旭升

    阅读提示

    为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日,国家能源局公布“十四五”第一批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名单,按“挂帅出征”方式设立了6个创新平台。其中,国家能源碳酸盐岩油气重点实验室由中国石化牵头承担。

    为何要成立国家研发创新平台?各平台将如何聚焦研发方向,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工程示范,支撑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本版特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副总地质师、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国家能源碳酸盐岩油气重点实验室第一届管委会主任郭旭升,以国家能源碳酸盐岩油气重点实验室为例,就相关问题答疑解惑,敬请关注。

    ■国家能源局成立国家能源碳酸盐岩油气重点实验室有何意义?

    答: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主体之一,未来一段时间还将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升,已成为影响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海相碳酸盐岩层系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尤其是这几年我国在深层碳酸盐岩层系中不断取得油气大发现,成为油气规模增储建产的重要领域。

    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是国家能源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能源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推动能源科技进步,立足新时代国家能源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各方优势而组织设立的。高水平实验室是国际一流理论技术研发的关键平台和策源地。因此,面向国家油气重大需求,新建碳酸盐岩油气重点实验室意义重大。借助重点实验室平台,攻关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开发面临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难题,可以推动该领域实现高效勘探开发。同时,打造一流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创新平台,可以集中培养优秀的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强化油气领域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目前我国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如何?形成了哪些成果?还存在什么难点?

    答: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田主要位于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三大多旋回叠合盆地,勘探开发目的层时代老、埋藏深,处于高温高压及复杂的应力场、流体场环境之中,生烃-成储-成藏-流动机理有别于中浅层碎屑岩,实现高效勘探开发存在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技术挑战。经历数十年的勘探开发,我国已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碳酸盐岩层系中发现了多个大中型油气田,如塔里木盆地塔河-轮南岩溶缝洞油田、顺北-富满走滑断控油气田,四川盆地普光、元坝、安岳等礁滩相气田,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等。在上述大中型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创新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多期岩溶缝洞型与断控型油气藏、四川盆地礁滩相油气藏形成富集理论和勘探技术系列,发现了塔河、顺北、普光和元坝等大型油气田。

    但是,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普遍具有埋藏深、时代老、温压高、作用复杂等特点,这也对深层海相碳酸盐岩高效勘探开发提出了挑战。在油气勘探地质评价方面,古老碳酸盐岩层系烃源岩具有高演化特征,其成烃资源潜力和分布规律不明;深层多类型碳酸盐岩储集体经历复杂深埋发育和致密化改造,成储机制不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经历多期成藏改造,其富集规律不清,资源评价技术亟待完善。在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目标预测方面,岩石物理特征与波场传播机理不清,成像与预测方法适用性有待提升。在深层高温高压、高含硫、缝洞型油气藏开发动用方面,复合介质多相流动规律认识不清,常规油气藏建模-数模技术不适用,高效开发动用难度大、采收率低。在钻完井方面,深层碳酸盐岩普遍具有高温、高压、高应力的特点,安全风险大,井下故障多,钻井周期长、成本高,完井测试及储层改造成功率低。因此,急需攻关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成藏机理与评价预测、流动机理与开采技术和钻完井工程技术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原创性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和重要仪器设备研制,实现成果快速有效转化,推动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实践。

    ■国家能源碳酸盐岩油气重点实验室在碳酸盐岩油气开发方面有哪些优势?

    答:国家能源碳酸盐岩油气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两大公司携手合作建立的创新联合体,以最大程度实现优势互补,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承担建设。

    实验室各建设单位在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的不同领域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先后指导了我国最大海相碳酸盐岩油田(塔河油田)、最大整装海相碳酸盐岩气田(普光气田)和埋藏最深海相碳酸盐岩气田(元坝气田),我国最大天然气田(安岳气田)、我国最大超深层油田(富满油田)的发现,奠定了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基础理论与应用领域的优势地位。在海相油气成藏理论与选区评价、海相碳酸盐岩深层超深层地球物理探测、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开发、安全高效建井等方面形成关键核心技术系列,支撑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高效勘探和效益开发,已然形成了我国乃至全球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的整体领军优势。

    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方面,提出了“原型改造成盆、多场合力增烃、断面相液控储、有序聚集保存”等海相深层油气地质新认识,创新形成走滑断裂解析技术、断控缝洞储集体描述技术系列和潮坪相薄储层预测评价技术。勘探目标从岩溶风化壳扩大到薄层白云岩、灰泥岩及断控储集体等复杂地质体类型。从深层探井数量和勘探活跃程度来看,我国已走在世界前列。

    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形成了缝洞储集体精细描述、岩溶相控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水驱和气驱提高采收率、靶向酸压及堵调等工艺技术,有效支撑了塔河油田稳产和顺北油气田投产,引领了深层超深层开发技术的发展;针对高含硫碳酸盐岩气藏,形成了高含硫气田高效开发、硫沉积防治、安全环保技术,建立了高含硫气田安全开发的标准体系,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开发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在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钻完井方面,形成了耐高温高性能井筒工作液技术系列与标准体系。在井震融合指导钻井技术、高温高压井安全控制技术、超深水平井钻井精细导控关键技术等方面形成了显著创新,并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海相超深井全面推广应用,支撑了顺北油气田、塔河油田、川西气田等大型深层海相油气田的高效勘探及效益开发,奠定了在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钻完井工程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

    ■作为牵头单位,石勘院今后如何利用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更好地实现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和工程实践?

    答:国家能源碳酸盐岩油气重点实验室由石勘院牵头,多家单位参与,聚焦包括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成烃机理与资源评价,成储、成藏机理与选区评价,储集体弹性波成像与智能预测,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开发,高含硫气藏安全高效开发,成井机制与体积压裂等六大方向,攻关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开发面临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难题,推动该领域高效生产实践。

    我们将以深层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勘探开发国际一流理论与技术研发为龙头,带动复杂碳酸盐岩油气田地球物理技术及装备、高温高压复杂油气钻完井技术与装备能力提升,持续加大企业科技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经费支持,以重大任务带动基础研究、以先导与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成果转移转化,系统打造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全产业链的创新平台。力争通过5~10年系统攻关,形成一批强化创新链的基础理论成果、一批支撑产业链的关键应用技术、一批突破瓶颈的先进产品体系、一支配套全业务链条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个激发活力的良好创新生态,打造中国石化上游产业的技术研发高地、成果转化基地,以及人才聚集地和开放合作地。(张军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