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4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8版:中国石化报0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主要目标: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7.5亿吨标准煤,电力充足供应,发电量达到9.36万亿千瓦时,“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达到3.1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8.3%。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提高到51.9%,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5.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降低2%。在加快培育能源新模式新业态方面,提出稳步推进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城市小区、大型公共服务区,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站和终端储能。积极推广地热能、太阳能供热等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
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发展
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30年,能源系统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应用体系初步构筑、数据要素潜能充分激活,一批制约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能源系统智能感知与智能调控体系加快形成,能源数字化智能化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能源系统运行与管理模式向全面标准化、深度数字化和高度智能化加速转变,能源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能源系统效率、可靠性、包容性稳步提高,能源生产和供应多元化加速拓展、质量效益加速提升,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对能源行业提质增效与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的支撑作用全面显现。
气候投融资热度不减
近日发布的《2022中国气候融资报告》预测,为实现我国2030年“碳达峰”目标,自2021年起累计绿色投资的保守估计为14.2万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气候投融资机制建设工作势在必行。从监测数据来看,过去五六年,21家主要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增长了88%。其中2021年和2022年增速在30%以上。在投资需求中,占比最大的是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核电等在内的新能源发电领域;其次是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节能绿色改造带来的投资需求。报告指出,在现有条件下,中国能源转型的模式仍需通过发展更清洁的能源或开发更低碳的技术实现逐步过渡,转型金融会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氢能全球性战略地位凸显
近日,华创证券发布报告称,以城市集群为主要模式的中国氢能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上游,政策强激励下可再生绿电与化工用氢耦合已开启第一次产业周期,仅“三北”地区预计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能可在40万吨以上;中下游,受电堆功率提升、政策补贴倾斜及重卡碳排放高三重因素驱动,重卡有望成为氢能下游应用的首个爆发式增长领域。短期来看,在顶层设计的引领和地方政策的激励下,2025年前氢能行业完备产业链的初步建立具有较强的确定性;长期来看,氢能的特征决定其在未来的新型能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具备原创性技术的企业有望依托氢能市场迅速成长。
68家中国制造商加入苹果清洁能源计划
近日,苹果公司公布了该公司与生产制造商携手推广清洁能源的最新进展。截至目前,全球有超过250家供应商承诺加入苹果的供应商清洁能源计划,占公司直接生产支出的85%以上。有68家中国制造商承诺,到2030年底前仅使用清洁能源生产苹果产品,这一数字比2022年增长约24%。去年有17家中国供应商新加入了该计划。为了加快推动碳中和,苹果承诺分配47亿美元绿色债券在全球推广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和减排方案。2019年至今,苹果的全球供应链投入运营的可再生能源增加了5倍以上,共计13.7吉瓦,相当于每年减少1740万吨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