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中国石化报

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4
字号:
版面:第[db:版面标题1]版:第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油田儿童参观展览馆, 接受红色教育。 中原油田展览馆大型雕塑。 党建引领迸发磅礴力量。

    展览馆名片

    中原油田展览馆坐落于河南省濮阳市油田基地,由中原文化宫部分场地维修改造而成,是一个数字化、立体化、全景式、体验式的展览馆。展览馆分序厅、峥嵘岁月厅、科技创新厅、磅礴力量厅、共建美好厅和尾厅,总面积3700多平方米。

    展览馆展示照片1140余幅、实物1276件、浮雕7座、模型沙盘31个,全景式回顾了中原油田48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2022年9月7日开馆以来,累计接待参观240场次12000余人次,已成为党性教育重要阵地、石油精神家园、石油科普课堂、油田品牌形象展示窗口,以及濮阳市地域文化的重要补充和网红打卡地。

    本报记者 张松才  通讯员 任远建 张学成 黄开升

    豫东北濮阳,中原油田基地。

    48年前,这里是一片盐碱窝。1975年9月7日,濮参一井喜获工业油流。石油工业部调集胜利油田、河南油田、江汉油田等单位数万石油大军汇聚濮阳, 展开石油勘探大会战,催生出中原油田。48年来,一代代中原石油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抒写壮丽史诗,筑起精神圣殿,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

    为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中原油田维修改造中原文化宫部分场地,建成中原油田展览馆,于2022年9月7日对外开放。开馆以来,数以万计的参观者在那里忆历史、话精神、观成果、筑信心,为油田高质量发展、端牢能源饭碗蓄势增能。

    英烈精魂永传承

    面对版画《赤炎烈火中永生》,中原油田应急救援队员禁不住拭泪。

    画中主人公是在抢险中英勇献身的烈士葛方茂。

    1986年8月31日,卫146井在起钻中突发井喷,油气流蹿得比井架还高。

    中原油田运输公司消防中队队长葛方茂率队抢险。

    9月6日,水泥车排气管喷出的火星引燃天然气,仅6分钟就把井架烧塌!“葛队长一连9天指挥灭火,眼睛熬得跟兔子眼似的。困了,他就靠着消防车轮胎打个盹。”中原油田应急救援中心天津LNG项目部原党支部书记唐晓兵回忆。

    9月15日,井场大火被扑灭,钻井队清理井场时,拖拉机不慎挂断放喷管线。天然气流喷射而出,井场瞬间变火海。葛方茂被火浪扑倒。他挣扎着爬起来,跑离火海。

    “我亲眼看见葛队长回头张望。看到东边还有几名战友被大火包围,他毅然折回。他边跑边朝我们摆手, 示意我们朝东边喷射水流。可是,葛队长没跑几步,就栽倒在火海里,再也没起来。那年,他才40岁……”泪水模糊了唐晓兵的双眼。

    唐晓兵和战友们忍着被烈焰灼伤的疼痛,抱紧水枪,向队长倒下的地方怒射!

    “冲啊,不惜一切代价,救出队长!”7名消防队员头顶石棉被,在高压水龙掩护下,怒吼着冲进火海,抢出葛方茂的遗体。

    9月24日,肆虐25天的井喷被彻底降伏。

    岁月让山河改以颜色,但也使精神积厚流光。

    37年来,葛方茂,这面英雄的旗帜,一直引领中原油田应急救援团队铿锵前行!

    汶川地震废墟上,他们冒着余震,刨出6条压在楼板下的生命;四川达州“好一新”商场大火中,他们与大火赛跑,抢出超亿元商品;豫北罕见洪灾中,他们将3200多名百姓背离“孤岛”……

    2008年以来,中原油田应急救援中心连获“全国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全国应急救援系统先进集体”等殊荣。

    “技”流勇进不停歇

    李宗田每次参观油田展览馆,都要花两三个小时。

    展览馆里,那一张张科技进步奖证书凝结着他的智慧和心血。

    71岁的李宗田曾担任中原油田副总工程师兼采油工程事业部经理、石勘院油田开发首席专家等职务。

    1983年,李宗田来到中原油田,投身油田第一次科技攻关会战。

    文中油田许多油井因井筒结蜡严重影响生产。那时候,油田没有原油组分全分析仪。李宗田背着油样,3次乘公交车到360公里外的齐鲁石化做实验。有一次,公交车的前右轮突然脱落,车差点翻入壕沟。

    20世纪80年代初,油田开发没有采油工程方案。李宗田率领团队反复分析论证、试验,成功研究出采油工程方案的编制方法与模式,并形成数学模型和理论方法。这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李宗田在中原油田科技开发领域深耕22年,获得两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在科技创新展厅,中原油田地球物理专业顾问梁国胜的脚步放慢了许多。

    1985年,梁国胜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他乘卡车颠簸两天一夜,奔赴中原油田,把大好年华献给寻油找气事业。

    川东北通南巴区块是个流转区块,多年来产量低迷。

    梁国胜经过缜密研究,认为“通南巴”大有可为——这个区块具有陆相和海相“双源供烃”优势,褶皱多、断裂大。只要利用好地震属性,精准预测断缝体,优化井位及钻井轨迹,再依靠体积压裂充分沟通断缝体,就能在致密砂岩储层中打出高产气井。

    今年1月底,在梁国胜断缝体技术指导下钻成的马1-13H井,日产天然气稳定在19万立方米,占“通南巴”产量半壁江山。

    眼下,应用“梁氏绝活儿”钻成的马303-2H井正在试气。

    “这口井日产气应该不会低于30万立方米。”梁国胜信心满满。

    再过两个月,他就退休了。“只要油田召唤,我随时出征!”这位科技老兵豪气如虹。

    外闯拓市创“第一”

    3月初,油田天然气处理专家赵发军陪外地同行参观展览馆。展馆内“为生存而超越”6个金字,让外闯市场的一幕幕浮现在他眼前。

    中原油田是我国最后一个以会战形式组建的油田。20世纪90年代,油少人多的矛盾异常突出。

    中原石油人没有坐以待毙,大踏步进军国内外石油天然气市场。

    2005年,赵发军随队远赴新疆,承包西北油田雅克拉集气处理站开机、运行工作,开拓出第一个天然气处理国内市场。

    “当地有一种蠓虫叫‘小咬’,成天黏在人身上。大伙儿挠得浑身都是血道子。最可气的是,‘小咬’还会钻进耳朵里‘做窝’。”赵发军回忆。

    因为这个“小咬”,赵发军的耳朵化脓了。

    医生为他清理完耳朵,让他住院治疗。正值赶进度关键时刻,赵发军哪里住得下去。他揣着双氧水回到雅克拉继续工作。当年冬天,他们提前23天实现装置投产一次成功。

    2014年,赵发军带领技术小分队赶赴西非加纳,开拓出中国石化首个天然气处理国际市场。此后,赵发军率队奔赴伊拉克,开发出第一个国外天然气脱硫市场,让世界见证中国力量。

    十几年来,赵发军技术团队闯市场累计创收6亿元。

    当上油田天然气处理专家后,赵发军马不停蹄开发出斯里兰卡海上加油站运行、沙特阿拉伯天然气锅炉改造等市场。

    “时代在变,‘为生存而超越’的信念永远不能丢!”49岁的赵发军目光坚毅。

    □中原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所博士 朱 祥

    老一辈发扬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宁掉身上十斤肉,不欠国家一两油”,铸就油田辉煌。看着那些老物件、黑白照片,我作为油三代无比骄傲和自豪。“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将扎根一线,瞄准普光气田致密气、页岩气低成本开发难题,甘坐冷板凳,勇啃硬骨头,让非常规油气藏迸发出最大能量,为端牢能源饭碗贡献青春力量。

    □中原油田油气加工技术服务中心制氢车间助理工程师  王 纯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前辈们英勇拼搏换来的。我是2021年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有幸参与了我国单套最大的PEM电解水制氢装置的筹备、建设、投产和试运,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油田展览馆,是我奋斗新征程的“加油站”。未来,我将全身心投入绿氢事业,逐“绿”前行,为早日建成中国石化豫北地区绿氢供应中心、构建“化石能源+绿色能源”发展新格局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