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
日期:01-14
版面:
第[db:版面标题1]版:第3版:中国石化报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图为内蒙古勘探研究所科技人员研究地震采集资料。张松才 摄
本报记者 张松才 通讯员 单荣青
初春时节,中原油田“十四五”后三年科技攻关会战拉开序幕。中原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内蒙古勘探研究所科研人员当仁不让抢了个“硬活儿”——内蒙古源内岩性油藏增储技术研究。
内蒙古勘探研究所承担着内蒙古探区区带评价、井位部署、储量上报等重任。12名科研人员中有9名为女性,大多是80后。2018年至今,该所共上报石油地质储量8135万吨。日前,这家研究所勘探三室地质综合研究岗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殊荣。
“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既是我们为国寻油的‘加油站’,更是我们建功立业的新起点!”内蒙古勘探研究所党支部书记万晶表示。
2016年,中原油田在内蒙古西部巴丹吉林沙漠揭开拐子湖凹陷勘探序幕。
为加强拐子湖凹陷勘探力量,万晶等科研人员从东濮勘探研究所调入内蒙古勘探研究所。中原油田东濮老区与拐子湖地区相隔千里。前者凹陷面积大、烃源岩基础好、物性好;后者为改造残留型盆地,湖盆小,稳定性极差,油气分布极其复杂,找油殊为不易。
没干过,更要敢挑战!
由于勘探时日较短,拐子湖凹陷资料奇缺,万晶带领大家成立攻关小组。大家认真查阅235份资料,细心调研此前钻探的几口井,认为拐子湖凹陷地下埋藏着距今2.5亿年的基岩潜山层,这个岩层具备形成优质缝洞储集体的优越条件。
部署井位至关重要,井位一错,就会钻成“干窟窿”,给油田造成巨大损失。
大家于毫厘中求精准,经过审慎考量,加紧部署实施拐6井。
功夫不负有心人。拐6井果然在基岩潜山层钻遇高产油气流,初期日产原油211立方米、天然气10.7万立方米。2018年,内蒙古勘探研究所完成的“银额盆地新区油气勘探潜力及关键技术”项目获得中国石化研究项目一等奖,所承担的“拐子湖凹陷基岩潜山油气勘探”研究项目获中国石化油气发现二等奖。
在拐6井初尝甜头的万晶团队备受振奋。然而,拐子湖地区极度缺水,以水驱油开发难上加难。能不能在钻井前,就弄清井下的油气藏类型,然后用气驱油呢?
2019年,该所运用油气藏判识和相控储层预测新技术开展区带评价,精准锁定井下哪些层位埋藏的是原油,哪些层位储藏的是天然气。第二年,利用这两种新技术部署实施的拐14、拐平1井两口重点探井,均钻遇较厚油气层。
如今,该所在拐子湖凹陷、白音查干凹陷、查干凹陷部署实施的拐平1井、达65、达67、意16-7等5口井,均获得工业油流。
春光无限好,正是奋斗时。
进入4月,中原油田打响“十四五”后三年科技攻关会战,研究所的全体人员又马不停蹄投入内蒙古源内岩性油藏增储技术研究中。
万晶自告奋勇担任专题长,领衔攻关。她把专题组分为地质综合评价、岩性圈闭刻画与描述两个小组,号召大家重整行装再出发,积极投身科技会战。
“内蒙古探区是中原油田的重要油气生产基地,我们有决心通过3年攻关,搞清楚岩性油气藏分布规律,形成源内岩性圈闭刻画成熟技术,把有效储层预测符合率提高到75%以上。”万晶信心满满。